在古代,皇帝的陵墓被称为皇陵。 “陵”字是对皇帝陵墓的专属称谓。 这个词不能用于普通人的坟墓。
商周时期,帝王陵墓大多集中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地,但具体地点还需要我们考古工作者去探索。 战国时期,陵墓趋于发展为巨大的土丘,不再是固定的陵墓区域。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市。 它的规模非常大,覆盖的土壤也很厚,测量起来很困难。 而且,他的陵墓周围还有一些陵墓、石刻和陪葬墓。
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讲讲古墓。
秦始皇陵: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在陕西临潼骊山麓为自己修建了一座陵墓。 这座陵墓规模宏大,造型独特。 此后两千多年来,该墓保存完好,人们对此也有很多猜测。
那么,这座古墓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 秦始皇陵墓曾经被打开过吗?
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确认他的坟墓尚未被打开。 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不敢打开它,因为我们没有更好的技术来保护里面的文物。 说到文物保护,壁画、陶器、纸张、丝绸等文物的保护难度最大。 目前的技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打开这座古墓也不符合我们现行的考古发掘政策。 我们进行考古的重点是“保护文物”,而不是一味地破坏文物。 专家甚至表示:“现在没有哪个国家主动挖掘帝王陵墓,所以我们尽量不挖掘,这样有利于文物的保存。” 国际上对此已达成共识。
唐昭陵:
李世民于公元649年去世,葬于西安九君山附近,古称昭陵。 虽然我们知道它的位置,但确切的位置却很难找到。
杜甫有一首诗,名叫《重京昭陵》,其内容如下:
“灵魂长眠天,黑熊守青天。再看苍松翠柏,见五云飞翔。”
可见当时的昭陵还比较好找,但现在时代变了,早已改变了面貌。
当时的昭陵是由著名工匠严立德、严立本兄弟设计的。 其布局不同于秦汉时期自西向东的布局,也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的“隐葬”。 是按照首都长安城的格局设置的。 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估计死者的感受。 李世民在长安城生活习惯了,他们希望李世民也能习惯在地宫的生活。
乾陵地宫:
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合葬,陵墓称乾陵。 这是一座独特的陵墓。
为什么这么说?
在古代,皇帝和皇后合葬的情况很常见,但两个皇帝合葬的情况却很少见。 乾陵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享有“历代帝王陵墓之冠”、“露天石刻博物馆”的美誉。 据考古人员勘察,乾陵内部结构包括墓道、甬道、天井、前后甬道、左右宫殿等建筑。
这些调查结果是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少量发掘和主峰以下的垂直探测而获得的。 墓室周围有金刚墙,通往金刚墙的墓道长近百米。 墓道两侧摆满了金银珠宝。 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最有趣的是乾陵里是否存在《兰亭序》。 目前乾陵还没有被发掘,所以我们只能保留这份好奇心。
曹操陵: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史料记载,曹操生前故意设置了72座假墓,以隐藏真墓,让盗墓者难以为难。 因此,曹操墓的保存与这一设计有很大关系。 看来曹操是有先见之明的。
然而,在这么多的陵墓中,我们实在无法确认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 目前,所有能发现的曹操墓葬都因缺乏必要的证据而受到质疑,真正没有疑问的墓葬还没有被发现。 他的坟墓在哪里,将是我们稍后需要追寻的答案。
可疑的三国古墓:
不仅是曹操墓,刘备、孙权的墓也曾在三国时期的人物中引起很大争议。
关于刘备墓的位置,存在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刘备陵位于成都南郊武侯祠正殿西侧,称惠陵;
第二,刘备墓在奉节;
郭沫若在奉节学习,刘备去世时正值炎热的夏季。 如果要将他的尸体从奉节运到成都,至少需要三十天的时间,这样的话他的尸体肯定会腐烂。 因此,他的手下很可能就地埋葬了他,并为他建造了一座陵墓。
第三类是位于四川彭山莲花坝的刘备陵墓。
如今,三国时期的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看不起他们了,就像《三国演义》开头说的:“一壶酒相逢,古今许多事,相逢皆欢”。时代都被嘲笑了。” 如今,世事变了,一切名声都将消失在谈笑之中。
西夏王陵:
西夏历代皇帝都合葬于贺兰山东里。 陵区面积53万平方公里,有帝陵9座,陪葬陵墓253座。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现在,我们只挖掘了墓地的一小部分。 还有很多墓葬需要挖掘,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开。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好奇心,尽最大努力恢复其最初的内部面貌。
成吉思汗真墓:
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有成吉思汗陵墓。 蒙古人视此地为圣地。 平日里,皇宫灯火通明,供大家前来朝拜、朝圣。
据历史学家考证,这并不是成吉思汗的陵墓,而只是一座纪念陵墓。 据统计,近百年来,至少有一百支探险队寻找过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但始终没有成功。 当时,成吉思汗也被秘密埋葬。 几乎所有知道他陵墓位置的人都被杀了,信息也被严密密封。
明孝陵地宫:
朱元璋的陵墓称为明孝陵。 它位于珠穆朗玛峰中山南麓。 始建于洪武十四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这里是朱元璋的陵墓,他应该葬在这里。 然而,关于他是否应该安葬在明孝陵,却存在不少争议。 这似乎是朱元璋跟我们开玩笑,让我们相信的。
雍正泰陵:
清雍正皇帝的陵墓,称泰陵。 是清代皇帝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有人说,泰陵曾经被盗过。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国家文物局于1980年开始对尾矿进行发掘。挖掘机沿着被盗的洞往下挖,发现洞口两米深的地方还覆盖着完整的泥土。 这意味着,被盗的洞只挖了两米,就停止了。 它并没有继续往深处挖掘,所以并没有进入到泰陵之中。 墓室。
有人说,雍正皇帝暴死后,身上没有头颅。 为了保护皇帝,将金头颅与尸体一起埋葬。 这只是一个猜想,答案还得等古墓发掘后才能揭晓。
至于皇帝的尸体为何被分离,我们还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隋炀帝陵:
隋炀帝墓中出土了许多铜环、铜带,还有一些镶金玉带。 能够证明墓主身份的,一定是里面的墓志铭。 隋炀帝墓的墓志铭上写着:“隋炀帝已故墓志铭”。 隋炀帝陵墓没有一个皇帝应有的风格和规模,与隋炀帝的地位不符。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和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关。
公元618年,隋炀帝扬州来到扬州。 他的帝国军队叛变了。 士兵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囚禁隋扬州皇帝,不久后处决。 《隋炀帝墓志铭》记载,隋炀帝死于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 这与历史事实是相符的。 之后,唐朝建立,隋炀帝慢慢被人遗忘,他的陵墓也逐渐荒废,被人遗忘。
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院士们认定,槐儿村附近的一个大土堆,必定是隋炀帝的陵墓。 于是,他们自己花钱修复,并请当时的书法家重写了墓碑。 20世纪80年代,隋炀帝陵经过多次整修,终于成为扬州的旅游景点。 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考证,确认这里是隋炀帝的埋葬地,也就是真正的隋炀帝陵墓。
参考:
【《史记·卷六·秦始皇第六纪》、《旧唐书·太宗本纪》、《清世宗实录》、《资治通鉴·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