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澳门4月3日电 新媒体专题报道(记者刘畅、杨毅、王晨曦)位于澳门凼仔岛的沙岗市政坟场,毗邻大海,背靠苍山。 它被认为是生命“回家”的永恒安宁之地。 墓地入口一角,有一个小花园,绿树成荫,鲜花宜人。 春天的阳光穿过花叶,照在新铺的石子路上。 这里是扫墓者的休息处,也是澳门第一座树葬纪念花园。
清明前夕,43岁的周清怡带着一束鲜花,祭奠以树的形式埋葬于此的母亲。 “我把那束小花放在那个地方(碎石路上)。我自己把她的骨灰放在那里。我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她说。
树葬是澳门居民的一种新丧葬理念。 随着澳门人口不断增长,每年的死亡人数也在增加。 为使墓地有限的空间可持续,特区政府在沙岗市政坟场设立树葬纪念园,尝试落实和推广树葬服务。
沙岗市政公墓内的树葬纪念园面积约60平方米。 从平面图上看,它的形状就像婴儿的脚印。 花园里种植了5棵金合欢树。 据介绍,“寅香”代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阴界”,数字“5”与“午”同音,寓意利用正午的阳光来驱散寒冷和悲伤。
澳门民政局负责树葬服务的工作人员李家辉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了树葬的流程:工作人员首先会将清理干净的骨灰装入可生物降解的纸袋中。 然后在树葬区指定区域内挖出一定深度的土壤,将骨灰袋放入树葬坑内。 在此期间允许放置能被土壤自然分解的物品,如花瓣、干花等,最后用泥土和碎石覆盖,完成树葬。 树葬过程可以由死者亲属或工作人员进行。
目前,纪念公园可提供440个树葬地点。 不过,由于死者的骨灰将在两年内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土地可以循环利用。 根据民政局规定,树葬服务使用者的姓名将集体刻在纪念公园的纪念墙上。 纪念园内不留纪念碑、不留姓名,亲属不得焚烧祭物。
“树葬是一个简单、环保、非常文明的过程。” 李家辉表示,该墓地于2015年9月开始运作,至今已完成57宗树葬申请。 人们对树葬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超出了预期。 在选择树葬服务的家庭中,一些家庭安排了佛教和天主教仪式,而更多的家庭则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安葬亲人。
在澳门,殡葬服务属于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服务。 居民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获得数十年的骨灰盒安置期限。 此外,澳门提倡多元化殡葬方式,特区政府允许土葬服务,但约70%的居民仍选择火葬。
澳门民政局局长梁冠峰介绍,近年来,每年有超过2000名澳门居民死亡。 由于澳门土地面积较小,市政坟场建有火葬楼和骨灰楼,方便骨灰盒和骨灰盒的立体放置。 节省空间。 虽然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殡葬用地供应紧张将是迟早要面临的问题。
他说,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一样,澳门的树葬服务完全由政府支付。 不刻碑,不留名字,连树葬用土都回收利用,让中国传统丧葬理念与时俱进。
周庆怡的家人是移民到澳门的内地家庭。 周庆怡的父亲多年前在内地老家去世,生前选择了海葬。 “我母亲今年年初就知道自己得了重病,时间不多了,我和她商量了葬礼,她希望像我父亲一样海葬。但澳门还没有海葬。”我母亲的愿望是海葬,保持简单,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 尽管母亲刚刚去世两个多月,周清怡依然强势地向记者讲述了与母亲一起选择树葬的过程。
母亲弥留之际,周清怡在网上看到了民政局的树葬广告——“延长生命”。 “那天我去看我的母亲,我对她说,你想延长生命吗?我母亲说是的……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我们最终决定树葬。” 想起母亲的开朗、豁达,周清伊笑得红了眼眶。
周清怡说,母亲的树葬进行得非常顺利,得益于自己家人和母亲亲戚的支持。 “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陪在她身边,听着她的肺腑之言,我和母亲都感到很满足。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孝顺,而不是摆出一些堂皇的架子让别人看。”我母亲的死。”她说。
澳门民政局透露,树葬服务实施一年多以来,澳门居民接受度较高。 今年,计划新增约100平方米的土地,继续用于环保殡葬服务。 新规划的土地将点缀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文化。 此外,与原来的树葬花园不同,新公园将引入环保的花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