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跟着父母去扫墓。 扫墓有先后顺序。 我们先去的那块地已经被夷平,并种上了小麦。 祭祀只是按照记忆中的地点在麦田里进行。
那块平坦的、种着小麦的土地,埋葬着我两代祖先。 我祭祀的地方,是祖父在世时明确告诉过我的地点。 它是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的。 虽然坟墓已不复存在,但祭祀礼仪仍在。 毫不逊色。
事实上,这就是埋葬的最终结果。 尘归尘,土归土,一百年后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 祖先早已与家乡的黄土融为一体。
已故亲人应该土葬还是火葬?
虽然作者是一位90后的新时代农村青年,但我仍然认为逝去的亲人还是安葬比较好。
在陕西渭北的农村,笔者见到了一些“早早来到城市(工作)的人”。 他们死后,被火化,然后回到家乡埋葬。 他们把骨灰放进棺材里,以土葬的形式埋葬。
村民们说:“这不是没有必要吗?所有死人都必须尾巴完好无损地埋葬,为什么要火化然后埋葬呢?”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家族内部的私事,别人不方便打听。 然而,即使火化,最终的归宿仍然是土葬。
为什么火葬比土葬更不被接受?
在不具备土葬条件的城市,火葬是殡葬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大,将死者火化并集中埋葬在墓地可以节省土地资源。
但广大农村地区,有土葬条件,但火葬条件不完善(如附近无殡仪馆、无集中墓地规划等),人口密度低,土地资源充足。 埋葬死者的传统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 更符合民意。
此外,由于集中墓地的“租金问题”,火葬比土葬更贵,这就是公众所说的“买墓地成本”。 如果集中公墓的性质是公益性的(免费),那是可以的。 由于墓地使用费较高,火葬的成本远高于土葬。
不仅如此,传统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合理的引导过程。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死者是最重要的”,公众更容易让死者完好无损地离开。 火葬过程太残酷了。 这是很多人的原因。 从意识形态上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正如作者在文章开头所写的那样:“死去的祖先埋葬一百年后,他们再也找不到坟墓,回归自然了。” 这说明土葬本身对环境的影响比火葬要小。 火葬所需的集中墓地均采用钢结构。 混凝土结构,而埋葬则追求“天地之性”,人与自然的融合。 丧葬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的存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