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时报报道·TIME历史文化与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崔家义、张慧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本文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第十六批科研项目”江苏大学《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价值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视角]摘要:丧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在21世纪的中国,依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所表现出来的忠、孝、礼、义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梳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以其现代价值为殡葬改革提供思维模式。 关键词:丧葬文化; 礼仪; 文明; 和谐; 爱国主义。 “一生如草木之春”。 人的出生到死亡,就像草木从生长到枯萎一样快。 死亡就像水滴流入大海一样不可避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丧葬文化起源于灵魂不朽的观念。 丧葬仪式中生者和死者所流露出的孝、礼、文明、和谐、团结的伦理道德和忠诚、爱国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 它们与当今倡导的“文明”、“和谐”、“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相辅相成、相一致。 一、丧葬文化的含义和形式 “丧”,从现代文化的解释来看,就是举行葬礼、埋葬死者的意思。
作为汉字,它的形成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甲骨文中“丧”字的本义是“采桑”。 古人借用桑榆的典故,用夕阳照在树上的光芒来象征生命即将结束的暮年。 “葬”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藏野,从七中死;其一,故荐”,即埋葬死者只需用草盖其尸体即可。 “丧”与“葬”合二为一,指的是处理尸体以及相关的祭祀和哀悼礼仪。 由于中华民族多元,风俗习惯不同,中国丧葬形式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 火葬是当今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随着社会走向文明进步,丧葬方式变得更加祛魅、环保、简单。 2、丧葬文化的意义和现代价值。 丧葬习俗作为“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延续,也是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文明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 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精髓是或多或少与他们有着隐秘的联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契合。 其中,“忠”、“孝”、“信”、“义”不仅是道德教育,更是现代社会礼仪的传承。 首先,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具有构建健康伦理道德关系的价值。
“牺牲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人们对过去的怀念。” [2] 传统丧葬文化以其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形态,在社会上发挥着连接和强化血缘亲情的作用。 丧葬制度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子孙后代对祖先的尊重、爱护和孝顺的体现。 《论语·学而》云:“谨慎追古,民德可复”。 人们通过葬礼、追悼活动排解生者的悲痛,安抚死者的灵魂。 孝、慈、敬畏等伦理道德理念并不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反,它们的内涵很深。 在孝为本、善为先的中国,在伦理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的当代,它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具有建设礼治文明社会的价值。 《礼记·祭制》曰:“治人者,勿急于礼;礼有五经,勿以祭祀为重。” 丧葬制度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处理生死问题的伦理原则。 。 丧葬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是社会主义礼仪文明建设的源泉和先导。 从殓葬仪式到最后的下葬仪式,生者都郑重地对待死者,严格遵循周礼,毫不懈怠。 如今,丧葬虽提倡弃繁从简,但基本形式仍然保留。 在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二字蕴含着古今中外的优良人文精神和价值诉求。 “文明时代是我们学会进一步加工天然产物的时期,是真正工业和艺术出现的时期”[3],这是对社会的最高概括。
我们吸取了周礼和儒家思想甘露的中国人,绝不会反其道而行之,抛弃礼法。 殡葬文化延续礼葬理念,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之一。 它不仅有利于建立公民道德行为规范体系,而且有利于推动规范化、制度化的文明社会建设。 第三,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具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传统丧葬制度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家庭和人与人之间能够亲密、有序、友爱。 举办葬礼不仅是对死者的纪念活动,也是公众的聚会。 《汉书·齐齐·孙鲍传》有“鲍迁入宅,祭祀邻舍”之说。 人们通过丧葬活动遵循共同的礼仪秩序,加强与亲戚、邻居、老朋友的关系,无形中集体传承了这种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表示一种相辅相成、和谐协调的理想状态。 丧葬仪式作为塑造人际底层环境、维系民族情感、保证社会各阶层和谐的媒介。 合适的。 最后,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具有增强人们爱国意识的价值。 忠诚、孝道在丧葬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常“以忠代孝”,把孝视为重要的伦理原则,往往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紧密相连。 《礼记·祭祀》云:“忠臣侍奉其君,孝子侍奉其亲,二者同也”。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是衍生相关的,爱国主义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当转化为用一颗赤子之心去成就伟大事业时,就显得更加实际具体了。成就。
这一理念的延伸“更具生命力、更强的时代感、更灵活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包容性,真正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道德源泉”。 [4]它促进国家内部的团结,使人们形成高度的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 无论是对亲人、对基本文化、对社会、对国家,都洋溢着一颗仁慈的心。 三、丧葬文化的发展趋势与变革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如今,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人们的丧葬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但传统丧葬文化中我国的伦理道德观念却有弱化的趋势。 人们帮助生者安抚情绪,过于注重丧葬仪式的外在形式。 因此,真实的情感被形式所掩盖,或者以夸张的方式释放出来。 死亡固然令人悲伤,但从丧葬文化中理解生与死的意义,传承孝道、延续生命,才是整个文化的价值观。 丧葬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有的已经深入人心,有的却逐渐被抛弃。 因此,应对这种文化应掌握有效的方法。 首先,维护和传承维护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习俗,像破鞋一样抛弃腐朽的封建文化,不断弘扬优秀的礼义文明,与社会形成完美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的土壤拒绝杂质和腐烂,拒绝斑驳的阴影。 殡葬文明要超越陈规陋习的陷阱,与新时代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其次,还应推动殡葬礼仪改革,寻找更适合我国现代文明进程步伐的新殡葬形式和管理制度。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问责力度空前加强的背景下,绿色殡葬作为一种举世推崇的形式,不仅吸纳了中华古老文明,而且成为社会生态链中的有益环节,形成了社会生态的全面融合。文化沉淀、文化创新。 模式,以正确的方式流动和发展。 [注释][1]万建忠. 中国民间文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5[2]梁漱溟. 中西文化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0.[3]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 刘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1).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