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传统丧葬中体现的观念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轮回转世观念,二是善恶报应观念,三是积德行善观念。在具体的丧葬操作中,佛教对中国传统丧葬文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做七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没有七仪,为了使佛教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相结合,佛教中的“七七荐举”被引入丧葬。七七斋又称七七斋、水陆斋,原为佛教法门之一。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轮回以七天为一个周期,第七个七天便可一生,称为七七。佛教的这一教义与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不谋而合,因此被人们接受和传播,成为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一部分。
2.“燃烧一百天”
最早的齐祈斋与现在的齐祈斋不同,完全按照佛教传统进行,主要活动是为亡灵祈福,请僧人为亡灵诵经,使亡灵得以重生。但不信佛的人很难接受这种方式。于是就找来佛教传说中的十个地狱宫殿,与齐祈斋结合起来,称之为“十王斋”。
但做七的时间点只有七个,加上中国传统的周年祭和三年祭,就只有九个。这就需要多一个时间,于是就增加了一个祭祀时间——百日节。即在死者去世后一百天进行祭祀活动。这样,丧葬祭祀活动就变成了七天、百日、周年、三年,合起来就构成了“丧葬期间十祭”。这些佛教斋戒仪式的本义就是通过祭祀活动,保护死者的灵魂免受地狱之苦,顺利超脱轮回。其中,百日斋逐渐演变为“烧百日”的祭祀习俗。
3.中原祖先崇拜
传统丧葬中有三个鬼节,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一日)。但中元节是外来的,是佛教介入中国传统丧葬的产物。中元在佛教中被称为“梦兰笔节”。据佛经《佛说梦兰笔经》记载,佛陀十弟子之一的目莲,祈求佛陀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救度已故亲人。佛陀被目莲的孝心感动,便开始举行梦兰仪式,并举办兰笔节,并将七月十五日定为佛教节日,为各世宗亲举行救度。
由于符合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和祖先崇拜文化,勐兰盂兰盆节传入中国后,十分盛行,得到了中国民间的大力支持,无论信不信佛,都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逐渐成为僧俗民众共同祭拜祖先的民间节日。明清时期,盂兰盆节的正统佛教意义在民间逐渐淡化,演变成流传至今的以祭拜祖先为主的仪式,也让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祭拜祖先习俗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