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陵之道,达到精神饱满的目的
——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墓葬》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韩国河
原文刊登于《中原文物》2017年第6期,第125-128页
古墓葬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天然是古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考古研究的核心对象。其中,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作为政治集权和礼仪规范的重要载体,更是古代丧葬礼仪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国古墓葬及其相关制度所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的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乃至礼仪化行为,对于理解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于中国古代陵墓的讨论,已有杨宽《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何云傲、郭毅《古代陵墓》(文物出版社,2008)、刘毅《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等几部通史著作。与不同时期的陵墓研究著作和考古发掘报告相比,成果数量明显较少,且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的陵墓资料的加入,前人研究的观点和论据有待修正和完善。 刘毅教授的新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以下简称《陵墓卷》,开明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适逢其时,其内容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系统细致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深入研究的通俗著作。
一、历史考察揭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发展轨迹
在《陵墓卷》的导论中,作者首先通过对陵墓、寝宫、庙宇三个方面的详细阐释,明确了中国古代陵墓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认为“陵墓”专指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包括用于埋葬棺木的棺椁或墓室,以及地面陵墓建筑和其他附属设施;陵墓制度是历代帝王陵墓及其附属设施和各种礼制规范的总和,以地面陵墓制度和地下葬制度为主要内容。明确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其次,概括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研究方法,并列举了相关研究资料的类型。 然后从地理位置因素、风水因素、政治因素、礼仪因素等角度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占卜规律,并指出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影响陵墓选址的因素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最后,作者将中国古代陵墓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七个时期,明确了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总结了不同阶段陵墓的总体特点,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书共九章,按时间顺序整理了商周至明清帝王陵墓的考古发现和相关研究,总结了不同时期帝王陵墓的特点,分析了陵墓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对不同时期的陵墓制度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对一些具体现象进行了解释。第一章:商周王陵。这一阶段是中国古代陵墓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陵墓的初步出现开始,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探究中国王陵的起源,总结商周王陵的基本特点和风貌,并对“陵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东周至秦代的陵墓制度,是中国古代陵墓的初步形成时期。 大型土丘陵开始广泛出现。本章分析土丘陵出现的原因;在对东周王陵及历代诸侯墓考古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特别探讨了战国中山王墓和秦始皇陵两例的陵寝制度。第3章汉代陵寝制度,是古代陵寝的发展和完善时期,论述了西汉和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葬制、祭祀制度,重点分析了西汉陵寝制度的特点和发展以及东汉陵寝制度相对于西汉的变化。 第四章三国至隋代的陵寝制度,是古代陵寝制度由衰落到逐渐复兴的时期。通过对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魏、北朝末年、隋代等各个时期帝王陵寝制度的分析,详细勾勒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从曹魏时期彻底废除,到东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恢复发展,再到隋代全面复兴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唐代的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新的发展时期。 论述了唐陵的陵寝制度和宣宫制度,认为“唐代帝陵在北朝、隋代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南朝陵寝的一些特点,把汉以来的陵寝制度发扬光大,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第六、七章论述了五代、宋代的陵寝制度和辽、夏、金、元四朝的陵寝制度。这一阶段是中原地区陵寝制度处于徘徊发展和北方地区出现新因素的时期。 这两章除了阐述各朝代陵寝制度的相关内容外,着重探讨了宋代帝陵制度的特点,特别是辽、西夏、金三代帝陵制度中的新因素及其影响。第八、九章分别论述了明代帝陵制度和清代帝陵制度。明清两代是古代陵寝制度的新发展和顶峰时期,明代帝陵表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中国古代陵寝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清代承袭了明制,明清两代帝陵制度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共同造就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最后的辉煌。
2. 明确陵墓制度研究的关键节点
众所周知,我国各阶段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参差不齐,尤其是宋以后有关陵墓的考古调查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术界对陵墓布局的研究多集中于汉唐时期的陵墓,对宋代以后帝王陵墓布局的研究较少,对北朝至隋、五代、十国时期帝王陵墓的研究更是远远不够。由于研究资料较少的限制,很多著作对陵墓的具体要素分析不够深入。本书以“全面”著称,在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古代陵墓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提出了比较独到的见解,如:
1.关于墓祭
笔者认为,“上古无墓祭”的说法更贴近现实,上古乃至西汉时期,“扫墓、祭墓等活动,仅限于供奉食物、衣物等,参加者也仅限于墓主亲属,与属于礼制范畴的‘祭祀’明显不同……应归入‘享乐’”;而“东汉时期开始举行的‘扫墓之礼’,已不再以供奉食物、衣物为目的,而是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礼仪色彩,与上古乃至西汉时期的原始扫墓、祭陵仪式,以及所谓的‘墓祭’有着本质的区别,是记载在国家祭祀仪式中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和政治活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墓祭的开端。” 从政治权力和陵墓建设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
2. 土坟出现的原因
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土墩墓大量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应是西周宗法制度的破产,新官富人的兴起,人们用高大的墓基来显示权力和财富。同时,土墩墓也使孔子等“东南西北东北人”更容易辨认先祖的埋葬地;墓葬礼俗的兴起、墓葬地位的变化、人们对灵魂概念认识的变化、社会风俗的发展等都是促使土墩墓出现和流行的原因。此外,笔者还考虑了江浙地区土墩墓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笔者以前也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土墩墓流行的原因。 现在,更应该全面分析一下古墓出现的历史背景。
三、论东汉帝陵制度的改革
文章从陵墓结构、陵墓形式、陵墓结构、合葬制度等七个方面对东汉帝陵制度的变化进行了论述,分析全面深入,强调了东汉帝陵制度变化在陵墓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对了解丧葬制度、陵墓结构以及相应制度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今后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学者们将在这方面的认识不断加深。
四、南朝陵墓制度的传承
南朝陵墓制度与魏晋有很大不同,如神道石刻的设置、地上土葬的出现、帝后合葬、陵祭的常化等,都反映出南朝陵墓制度从仿效汉制开始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有的还流传下来,影响了后世。关于南北朝,学者们一般认为是分裂时期地域因素的拓展,但对后世陵墓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五、论北方少数民族对隋唐墓葬的影响
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北朝时期,陵寝制度逐渐恢复和发展,其陵寝兼具汉制与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双重特点,其陵寝制度中的一些因素对隋唐陵寝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唐高祖献陵的营建规制、唐太宗昭陵的早期陵寝结构等均带有明显的北方因素,而非简单“照搬汉制”。
六、关于辽、西夏、金、北朝墓葬的分布
笔者认为辽、西夏、金三代帝陵制度包含了许多不同于唐宋的新因素,“在陵址选择、陵墓布局营建、多室陵结构、陵山崇拜、皇帝亲祭先祖等方面,对明清帝陵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发展演变顺序而言,绝非是汉—唐—宋—明等中原‘正统’王朝简单的线性传承。契丹、羌、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帝陵制度的定型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代至清代的帝陵制度是笔者多年研究的重点,此次也有一些新的领悟和研究方法上的探索,文中不再一一列举。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以上诸多关键节点的探讨,笔者认为《陵墓卷》的一大贡献,是指出陵墓的发展并非线性的传承,而是跨时代甚至跨时期的传承发展;同时,陵墓演变的本质与民族文化认同相联系。
3. 两个证据证明精力充沛的现实
自王国维先生提倡“二重证据”法以来,三重乃至多重证据法占据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线。研究古代历史与社会,只描述、分析考古发现而不结合各种文献证据,显然是自说自话,没有精神和生命力。古陵墓研究与一般墓葬研究不同,必须依靠大量的文献资料,如礼制史籍、档案资料、诗文笔记、地方志等。古文献数量如此之多,在如此浩瀚的文献中寻找与古陵墓研究相关的资料并非易事。《陵墓卷》一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引证规范,出处明确,错误少,可见作者对待学术研究的严肃态度。
最为珍贵的是,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历代陵墓的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问世,内容丰富。但笔者并没有单纯依靠这些间接资料进行研究,而是对众多历代陵墓的遗址和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有些结论是通过现场调查得出的(体现在陵墓遗址的选择上),有些结论是通过与同行的探讨、求证得出的(体现在西汉文帝陵的形制、东汉帝陵的陵主认定等)。 记得作者在写《明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时,曾自豪地告诉我,他曾走遍明代诸侯的陵寝,为了写这本书,不辞辛劳地走访了历代的陵寝遗址。正如“后记”中所说,这本书所用的照片,都是作者亲自通过实地考察拍摄的。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六十余卷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巨著。这套书以物质遗存为基础,写出了一部全面详实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发掘历史最鲜活的一面,还原历史的原貌。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丛书之一,《墓葬卷》同样秉承着“以物质遗存为载体,探寻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理念,以古代帝王陵墓为切入点,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物质文化,建构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从起源到发展再到鼎盛的基本面貌。其内容跨度长,上至远古,下至明清;论述完整,涵盖了陵墓制度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陵墓所反映的古代文化。是一部重要的通史通论著作,为今后的陵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墓志》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如部分文字错误、图片不清晰等,此外书中缺少相应的总结篇章,对一些最新考古资料的消化和解读,如对二里头遗址墓葬性质的认定等,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总体而言,无论从调查资料的收集、文献的整理整合、观点的分析探讨,还是作者的治学态度,《墓志》都堪称一部优秀的墓葬研究著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