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姓氏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西欧不到一千年,而中国有姓氏的文字记载则有数千年之久。这是世界最权威的人类群体遗传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卡瓦利·斯福扎教授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智慧、美德高尚、爱好和平、友善的民族,本文试图从探究姓氏起源的角度,了解周边国家与中华民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期对今后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所帮助。
中日之间
1. 琉球尚氏为明皇所封
现今日本冲绳县早在14至19世纪即被称为琉球王国,明清时期为中国的藩属国。1350年,琉球王国浦添安沙多取代英祖第六代皇太子,被推选为中山王。明永乐皇帝(公元1403-1425年)赐琉球国王姓商(中国自古有给藩属国国王或功勋卓著的将领、大臣赐姓),史称“商初”。根据琉球与明清两朝的藩属关系,每代琉球国王均接受明朝或清朝皇帝的封号。自被赐姓商后,琉球人结束了无姓的历史。 顺便说一下:当时双方的往来(朝贡或封号、贸易等)都是经过钓鱼岛的。例如明朝封号史官陈侃在《使琉球记》(1534年)中写道:“过钓鱼岛、黄茅岛、赤岛……,见龟尾山,属琉球。”(钓鱼岛历史上又称钓鱼屿、钓鱼台——作者根据史料注)。
明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内乱,1471年明朝封前朝廷财政大臣内间金丸(又名金木)为王,改国号为上元,史称“上元二朝”。明神宗为维护明朝威望,勉励商氏以善行开拓国家,特别称赞琉球为“礼仪之国”,并亲笔题匾“中山祖地”。
2. 蔡姓在琉球很著名
明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蔡崇(宋代状元、端明宫大学士蔡襄后裔)等人奉命迁居琉球。其后裔中著名的蔡让(一说蔡熙)在琉球初商朝担任翻译官(类似今天的翻译官),育有一女蔡雅加都,1443年生于久米村(今冲绳那霸市),1493年(一说1591年)卒。至今仍为中国冲绳和福建蔡氏家族所推崇。她年少丧偶,秉承汉族妇女传统美德,拒绝改嫁,被誉为“贤洁之人”,为蔡氏家族修建宗庙,祭祀宗神,深得族人尊敬。 她的名字被记载在琉球蔡氏族谱和中国史书《琉球国简史》中,以示对她的褒扬。同时蔡让的儿子颜氏、张氏、宣氏、勋氏等,也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
明万历年间,琉球王国第二商朝时期,蔡仪金城任该国耳目大夫,有一女名叫洪亨(生卒年不详),精通刺绣,精心编织龙袍进贡明朝。皇帝十分赏识她的才华,追封她为“景妙明仪夫人”。她的事迹记载在琉球和中国古典文献《蔡氏族谱》、《仪简世家》、《蔡氏族谱(上原氏)》、《蔡氏族谱(古石头氏)》、《长乐县志》、《闽都别记》等中。琉球和福建长乐视她为神明,建庙祭祀,尊称她为蔡姨、蔡夫人。
1704年(清康熙年间),琉球国王派蔡铎(又名治铎伯勤方天疆,1645.1—1762.1,蔡氏第十代孙,历任琉球王国共和府布政使、紫金大夫、律政司)向清朝进献《中山家谱》及琉球王国地图,以表示“归顺”。
蔡文(1682年—1762年),字文若,号鲁齐,字古之头亲房文若,小名古朴虎,蔡铎次子。是琉球王国第二商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历任京师通事、主史(掌管对华文书)、太子老师(1711年,康熙五十年),即太子尚敬的老师。次年,尚敬即位(其父尚仪王去世),任命蔡文为“国师”——琉球王国第一位国师。在任期间,他编撰了《要事汇编》,此后历代琉球国王都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指南。39岁时,他升任三司官座敷。 1752年,尚敬王死后,蔡文辞去三司官之职(相当于清朝宰相)。十月,被授紫地五色花织冠——这是武士中最高的荣誉。1762年(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蔡文病逝,享年八十岁。琉球尚穆王得知蔡文死讯,悲痛万分,亲自携太后、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等人到蔡文家中吊唁,并赐予大量银子和供品,将其葬于平陵。
三、福建三十六姓促进了琉球的发展
据《明史·琉球传》记载,1372年,琉球国王萨图向明朝进贡。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萨图请求赐予一些人随他一起进贡,以便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并进行相互的贸易和商业往来。朱元璋接受了邀请,封给琉球王国“三十六姓福建人,善于航海”,并派杨载把他们接到琉球,安置在那霸市中心,取名久米村。“久米”意为享受永久俸禄,因为这些人个个才华横溢,大多擅长航海、贸易、学者等,受到明朝朝廷和琉球王国的优待。
“闽人三十六姓”又称福建三十六姓、琉球三十六姓或久米三十六姓,是明朝时期迁入琉球的36个福建人的统称。由于战乱等原因,三十六究竟是指三十六户还是三十六人,还是“三十六”只是一个虚数,表示人多姓多,存在争议。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琉球(冲绳,主要是那霸市)的久米武士后裔共有25个姓氏,其中洪武、永乐年间迁入的后裔仅剩下6个姓氏,其余19个姓氏都是后来从中国迁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闽人三十六姓”带来了许多先进的中国技术。 其后裔世世代代从事航海、造船或负责外交文书的撰写、翻译和对华贸易,自移居琉球至琉球被日本强迫吞并的五百年间,多在王宫中担任外交官,并担任朝贡使团的参赞、中使等职。
1726年,当地政府颁布法令,确定这群人的后代死后一律土葬、儒葬,有别于当地的风葬和佛葬。至今,他们家的屋顶、墙壁上仍竖立着石狮或陶狮,沿袭了闽人认为可以驱邪避灾的民俗;汉族的“舞狮”也盛行,相信这样可以驱赶恶鬼、带来丰收、使族人兴旺发达;许多路口、楼门都设有“石符”等。尤其是荞麦面、苦瓜炸豆腐等小吃非常有名,都是源于闽菜。年轻人还爱唱周华建的《花心》,蔡文、程泽顺都是他的后人。
4. 日本姓氏和地名的由来:中国人的优点
众所周知,日本人姓名中常常含有地名或地名,如松下、小泉、井冈、山口、板垣、藤野、田中、木村、麻生、村上、井上等。这种方法源于中华民族以自然物、封地或居住地作为姓氏的做法(详见我的文章《中国姓氏的起源、分类与优化》)。《世本》、《姓氏研究》或《姓氏集》等古书都有明确的结论。比如,5000年前生活在中国的伏羲,就以“凤”为姓;他的辅佐者后白皇(东方部落首领)名直,以柏树为图腾,故名白直,居住在白皇山,其子孙均以柏树为姓; 神农生于江水,故以江姓(或以母名作为姓氏,因母为江水流域人。先有河,后有河名,以人名命名水)。黄帝生于吉水,姓姬,居于水边轩辕丘,其子孙以轩辕为姓。其他姓氏如迟、元、高、姜、姬、裴、上官、欧阳、闾丘、澹台、东门、西门、南宫、北边、北乡、三川等,均以地名或居所命名。这些姓氏已有数千年历史。
相传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人(徐福率领数百名男女)东渡日本。史料记载,隋朝三年(公元607年),中国与琉球已有交往。日语源于汉字,或直接使用部首,或稍加变形,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接受了以中国姓氏命名的方法,这也是合情合理的。现存的日本华人,或许正默默地为促进中日友好和“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朝鲜、韩国和中国的血缘关系
1. 顺由部族的祖先建立朝鲜王朝
周武王(公元前1046~前1042年在位)灭商后,向当时在商朝监狱中的商王的叔父纣王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包括如何让商朝人民自觉接受周的统治。(纣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德能之士,早在纣王刚即位时,见他用象牙筷子,便预言纣王贪图奢华的生活,不会愿意为国家奉献一生。果然,纣子的话应验了,纣王日后越来越荒淫残暴。纣子为了国家大事,屡屡诚恳劝告,但纣王不但不听,还觉得他很讨厌,便将他囚禁起来。)纣子为天下百姓着想,便建议:要仁慈诚恳地安抚百姓。武王重用了他,周朝就繁荣起来了。 武王多次想任命箕子为官,辅政,但箕子不愿为周相,便逃往辽东,其族人、原民多随他而去,建立了高丽国。其子孙中有一姓仲,被封为禹国。为纪念祖先的德行,他从国名中取“贤”字,加上城邑所在之“禹”,形成“贤禹”姓,即为贤禹氏。
2.朝鲜族与朝中友谊相连,血脉相连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或朝鲜族,是朝鲜半岛(韩国、朝鲜)的主体民族。我国东北三省有朝鲜族姓氏180多万,朝鲜族姓氏早已与汉族融合或同化。改革开放后,数十万户籍在东北的朝鲜族迁往东南沿海发展。如今,朝鲜族中就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钱姓与河南焦作钱姓同宗同源。焦作一地钱姓约有4000人,占全国2万余钱姓人口的20%,朝鲜半岛有4万余人。这些钱姓均源于洛阳市孟津县(市)上谷由村。证据是,据《明代遗民源流补编》记载:……明朝末年,明朝末年,钱万里奉命在朝鲜半岛驻兵,协助抗击倭寇,获朝鲜王朝留守,授二品官。其子孙繁衍于永川市、庆尚北道、蓟城、釜山镇等地,后来成为名门望族。 至今,蓟城还保留着千万里后裔立下的总碑。朝鲜钱氏宗族会馆曾在河南登封市荥阳镇组团祭祖,并在武陟县桥庙乡钱村举行宗族会馆活动。钱千里的父亲钱义和是孟津古驿村钱耀宗之子,钱耀宗的弟弟钱顺祖有两个儿子:钱伯祥、钱伯郎。早年,钱耀宗迁居登封荥阳,而顺祖则留在祖地,其子孙后代一直延伸到武陟,所以朝鲜半岛钱氏宗族仍被称为“荥阳堂”。
3.其他姓氏及取名方法与汉族相同或相似
朝鲜的金姓氏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韩国的崔、李、张、赵、林、朴、尹、高姓氏,以及李、朴、金、潘、韩、崔等姓氏,均源于汉族单姓氏。如金日成、崔容健(前副总统)、李英吉、张成泽、赵延俊、林雄一、朴镇哲、尹恭钦、高凤姬、李承晚、朴惠珍、金大中、潘基文、韩素妍、崔明吉(主演《明成皇后》的韩国著名艺人)等,均与中华民族的姓氏和姓名特征相同或相似。
越南和缅甸姓氏与中国姓氏密切相关
越南人多为单姓,少数为双姓,共计200余个,来自中国“百家姓”。按人口数排序,主要有阮文义、陈文忠、黎文忠、范文忠、黄文忠等,胡姓较少。双姓有阮福、阮友等,与中国的组合思想(祈福、求平安等)相近。代表名字有胡志明、武元甲、阮文雄、黎笋、黄文焕、潘金福(或潘氏金福,女)等。汉族取名讲究辈份,注意男女之别。越南还有辈分或垫字(区分)、祧(不同氏族)等。
缅甸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从元朝到清朝,都曾向中国朝贡。1885年,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奉命向英国争取缅甸的权利。1942年,缅甸被日军占领。1945年,缅甸在全国起义后获得解放。后来,缅甸被英国控制。1948年,缅甸退出英联邦,宣布独立。
苏、吴姓氏较多,与中国姓氏相似,以三字为主,也有二字、四字的,如苏瑞泰(缅甸独立后首任总统)、吴乃奈(两任最高领袖)、吴登盛(现任总统)、苏貌、钦纽、昂山素季等。
俄罗斯和蒙古的鲜卑族或蒙古族与中国锡伯族同源
据考证,西伯利亚地区及俄罗斯著名港口海参崴一带,曾居住着鲜卑族,他们与现新疆自治区的锡伯族属同一支系,至今还存在着他们的后裔,但姓氏早已异化。
蒙古国主要居民为蒙古族,蒙古族的第二大聚居地在中国,其姓氏多为(保留的)少数民族习俗,需另行探索。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远亲不如近邻。中华民族也有一些优良品质:如以德报怨(日军在中国屠杀了几千万人,但投降后留下了不少孤儿,中国人民收养了他们,如今年逾七十的“孤儿”前不久成群结队来到中国,祭拜养父母),如“君子可欺不可辱”或“强不屈”等。真诚希望与中华民族同姓、有血缘关系或有友好文化交流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与中国一道,珍视历史友谊,共同创造和平稳定的美好局面,作出功德无量、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应有贡献,在历史上留下永久而珍贵的记忆。作者:王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