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近日,丹阳三城巷村南朝墓葬石刻群发生一起非法私拓事件,涉案师生临摹的石刻作品包括南朝帝王、诸侯的石兽、墓碑等,均为较为珍贵的石刻作品。
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发网络热议,有人不禁疑惑,为何这些师生不选择研究同期的私藏碑刻或石刻拓片,而选择研究这些国家级文物和石刻作品呢?
私自拓印文物是违法的,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当事人选择这些文物进行拓印除了一些主观原因外,应该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那就是那个时期的墓碑和石刻确实并不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禁制度。正是因为实行了这一制度,才使得当时的奢华墓葬和墓碑雕刻大大减少。这也意味着后来对当时碑刻和石刻的一些研究,只能参考当时帝王将相和诸侯王公的墓碑和石刻。
让我们仔细看看历史,看看中国碑制的历史演变,去了解那个特殊的碑禁时期。
中国石碑文化
1. 最原始的石碑
宫中必有碑,能使日影,导引阴阳。——《仪礼·鼎礼》春秋
春秋时期的碑的概念与后世有所不同,但当时的“碑”更多的是指一种直立的石条,而这种石条的用途非常多样。比如,可以像日晷一样用来辨别日影;可以竖立在墓穴中,引导棺材下葬;可以竖立在宫殿或寺庙的大门旁,用来拴牲畜等等。可见,“碑”在当时的实用性非常强。
2. 东汉碑
到了东汉时期,“碑”的形象和用途已逐渐开始发生变化,记功颂德、铭刻铭文成为碑所承载的内容,借助石碑传给后世,立碑成为世人的一种丧葬习俗。
碑,盖物也。这是下葬时立的东西。上面放着鹿车,用绳子拉棺材。大臣们会在上面写下君王和父亲的功德。后人也效仿,在路头上,在可见的地方立碑,并命名文字,称之为碑。——《诗名。诗典义》。刘熙。汉代
从大臣们对君王、父辈功绩的追述,到墓前立下生平志书,东汉时期,记载墓主功德的石碑逐渐成为当时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碑的兴盛,恰恰是当时社会崇尚厚葬的一个缩影。
1.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视死如生
汉代,朝廷实行“废诸子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从宫廷传播到全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的孝道观念主张死者如生,在这一思想的倡导下,追求丰厚的丧葬、繁琐的丧葬仪式逐渐成为社会习俗的主流行为。
文帝葬于至阳,明帝葬于洛南。两人都随葬珍宝珍宝,不筑山陵。他们的墓地虽然简陋,但德行却是最高的。如今京城的贵族和郡府的豪门大族,在子孙生前不好好照顾,死后却奢侈地悼念子孙。有时甚至把金缕玉匣、糯木柏树、木偶车马等珍宝埋葬,并修建大宅,栽种松柏,建茅屋宗祠,无不奢华。——《千府论.府非篇》。王符
2.社会氛围、政府前官员
中国人历来讲究人脉之学,社会关系是古代立身之本。古代大族、亲友、门生、前官等复杂关系,是一个人立足天下的基础。尤其在东汉实行“女察制”后,能否做官,更取决于这种关系网。因此,人们在做人处事上,更加注重日常的人际关系,当然不敢在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上大意。
朋友圈里有人去世,葬礼又这么隆重,亲朋好友自然忍不住要去送葬。但也不能空手而去,如果带礼物去,人已经去世,送什么也没用。不如送点好话,把这些赞美的话刻在墓碑上,让还活着的人看到这份喜悦,再合适不过了。
他年七十,熙平二年卒于家中。其弟子陈留人刘操仰慕他的德行,刻石碑以表扬。——《后汉书·姜公传》欲率荆、江、湘三国旧臣,在龙首立碑。——《南齐书·豫章王文献传》
当时许多私人墓碑,都是由前来送葬的亲朋好友、弟子、前任官员捐资修建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在这种关系网中,大家同甘共苦。因此,大家都很用心地准备碑文,立碑歌颂人民的美德。
3. 华丽的碑文和奢华的葬礼
汉以后,丧葬仪式奢侈,人们多筑石室、石兽、铭文。——《诗经·礼制二》
自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以来,碑石、石兽等配套设施自然成为这一风尚的物化体现。
题词必须由著名作家撰写,才显得有尊严。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如杨修、黄蒲桂和蔡邕,都有为他人撰写题词的记录。
全国上下千余人前来送葬,志同道合者共刻石碑,立碑,蔡邕撰文。——《后汉书·郭泰传》
而且,光请名家写文还不够,还得把过世先祖的功绩宣传出来,让家族名声好起来。但如果先祖生前比较低调,实在没什么功绩可写怎么办?我们不是还有“吹”的份吗?闭上眼睛编点什么,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
蔡文姬,我们熟悉的东汉才女,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当时,她自然会被社会培养成一位墓志铭书写高手。蔡邕经常被请去写墓志铭,想必写了很多俗语。
蔡邕曾对陆植说:
我曾写过许多碑文,但我都为自己所写的一切感到惭愧。——《后汉书》
这种墓志铭文章重华而不实,不求文字真实,毫无底线地奉承墓主,人们读了都觉得很尴尬,私下称之为“洗墓辞”。
这种奢侈荒唐的厚葬风气,逐渐从上层社会蔓延到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弊病。为了从根本上纠正这一问题,朝廷正在制定以碑禁为代表的禁止厚葬制度。
碑禁制度的开始
建安十年,魏武帝下令禁止厚葬,立碑以示国势衰微。——《诗经·礼制二》十年正月,攻打谭,打败谭,杀其妻,平定冀州。下令说:“与袁氏同罪者,与袁氏和好。”下令百姓不要再有私仇,禁止厚葬,一律依法处理。——《三国志》
曹操是第一个颁布禁碑令的人。作为乱世枭雄,他从战火中走出来,见惯了尸山血海,自然没有腐朽的文人那么多愚昧的孝道观念。曹操不仅下令地方官府禁止厚葬,还以身作则,选择简葬。他的继任者也严格遵守简葬制度,以昭示天下,力图纠正奢靡的丧葬之风。
曹操墓依山而建,无围栏,无树木,无寝殿、无园林、无神路。
有人会疑惑,曹操之所以选择简葬,是不是因为他麾下有一批爬山挖坟的高手,看到后人挖坟之后,思想开明了许多。或许有这方面的影响,但作为政治家,主观影响绝对不是影响他制定墓碑禁令的主要因素。
1.思想上,儒教衰落,佛教、道教、道教兴起
曹魏时期,虽然天下仍沿袭汉朝的孝道,但经过战争的洗礼,儒家的一些思想受到现实的冲击,人们开始转而寻找其他适合自己的思想和经书。因此,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玄奘等思想纷纷涌现,很多思想很快被普通民众和文人接受。一时间玄学盛行,佛教兴盛,道教兴起。相比之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相对边缘化的思想,魏晋风气逐渐成型。
在丧葬方面,玄奘、佛教、道教各有各的看法,但都与儒家厚葬的观点相反,都主张简葬:
形而上学的观点:
神秘主义者主张人生短暂无常,应适时享受,不应被世俗事物束缚,寻求适应时代变化、处世之道。他们反对当时奢靡的丧葬习俗,反对立碑刻石等肤浅之举,从清心寡欲、远离官场做起,提倡“以身亲近大地”。
道教观点:
死者死后,必须立即下葬,并命令两人将尸体抬到坟墓前。禁止哭泣,禁止妇女送别,禁止宾客吊唁,禁止备米或玉米作为祭品。死者也不得埋葬或埋在树下。——《三国志》
道家历来主张无为而治,生活简朴,不仅对涉世不感兴趣,还对儒家的奢靡孝道嗤之以鼻。老庄的无为思想在魏晋时期十分盛行,当时有些官员死前,会要求家属为其做个简单的安葬。
佛教观点:
佛教更反对奢靡丧葬,碑文、石刻不过是一堆泥土和虚无,在轮回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没必要在这具散发着恶臭的尸体上耗费那么多精力和资源。裸葬、火葬、归真丧,不立墓碑、不立石刻,成为当时挑战奢靡丧葬最有力的行为方式。
光有思想引导还不够,毕竟如果大家都有钱有势,又都愚昧,就喜欢办奢华的葬礼,当权者也没法说什么。
2. 经济原因
中国一片萧条,百里无烟,城邑空寂,路上尸横遍野。——《三国志》
自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中国进入了大动乱时期。战乱国破,民不聊生,天下衰败,绝大多数农民流离失所,不得不逃亡,底层百姓无处安居,上层官员其实并不富裕,整个社会急需休养生息,此时继续进行前期的奢侈丧葬,不仅现实不允许,而且对民生也是一种负担。
禁立墓碑的目的是“回归本源”,执政党希望遏制铺张浪费的丧葬风潮。其实,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大家最终还是选择简朴葬礼,这也是一种务实之举。
石碑禁令的实施有例外
那么,那个时期世界上就没有人立碑了吗?当然不是,不然我们也不会听到石刻碑文被抄袭的消息了。有三种情况不受立碑禁令的约束。
1. 皇帝本人,我的领土由我决定
天下皆君王,百姓皆臣民。皇帝掌管着国家的方向和大政方针,他如此在意,但最后连一个好的评价都没有。这太令人心灰意冷了,如果继任者不给祖先一个好的评价,坐在他的位置上也会不舒服。所以皇帝的墓碑和石刻是必不可少的。最多能遵照先帝的意愿,尽量简单一点。这个单位不容易量化,也确实很难把握。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但谁敢冤枉先帝呢?
2. 有功大臣将受到表彰
看到贾谊碑,我心里有感触。——《三国志》
对于那些立下功劳的大臣,朝廷都会破例,在他们临终的时候下令为他们立碑,以向天下宣扬他们的功绩。这些人与朝廷同甘共苦,宣扬他们的功绩也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严。
3. 法院批准的民事请求
人们仰慕他的威力,便立石赞颂他。——《三国志》
民众对地方官员的正面评价,朝廷一般不会拒绝,毕竟是本官,在外干得好,也能给自己争光,所以民众立碑的要求也是允许的。
但这些毕竟只是稀罕物,魏晋时期,在禁墓令下,墓碑石刻在民间仍属禁物,流传后世的并不多,那么之后的时期又是怎样的呢?
魏晋南北朝的共识
曹操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禁碑政策,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朝代兴亡,实行了三百多年,并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虽然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分裂,墓碑禁令时而加紧时而放松,但国家始终严禁民间厚葬之风。厚葬之风消退,墓碑禁令才会放松。而厚葬之风再度兴起,墓碑便成为打击的首要目标。
梁天监六年,明确葬制,墓上不准塑人、动物的石像。——《隋书.礼记》建武年间,前朝官员范允上书奏请为子良立碑,被拒绝。——《南齐书》
即便太傅竟陵王萧子良去世,也未获准立碑,其他官员和百姓更是难得一见,这一时期的立碑禁令比魏晋时期更为严厉。
正是由于魏晋时期的这场禁碑运动,导致南朝时期的碑刻并不多,私人墓碑、石刻、石兽的数量和规模较之历史上其他时期都大大减少。
虽然这一时期的墓碑、石刻存世量较少,但我们仍应在遵守规律的前提下,对这些珍贵的石刻进行研究和挖掘。
结论:
最初的石碑并不是作为墓碑使用,当后来的奢靡葬风盛行时,石碑就被推到了显眼的位置,名人文章纷纷撰文吹捧,使得石碑成为了当时奢靡葬风的缩影。因此,当统治者决心改变奢靡葬风时,石碑等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禁碑也是理所当然。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禁碑制度继续实行,这也成为后世这一时期的石刻碑文较少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们的稀缺,才显得如此珍贵,非法的破坏更是让人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