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尚未统一,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台独”势力愈演愈烈,民间要求“武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但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海峡两岸曾经非常接近和平统一,至少是走在了统一的道路上。两岸不仅媒体公开讨论和平统一的条件,双方领导人也曾秘密接触,和平谈判在即。然而,1988年,一个人的突然离世,打断了这个历史进程,让无数有识之士唏嘘不已、扼腕叹息。
他就是蒋经国,台湾省第二代领导人,蒋介石长子,1988年1月因主动脉破裂在医院逝世,享年78岁,晚年正是海峡两岸距离统一最近的时期。
01
数百万人参加的葬礼
2018年,台湾媒体曾做过民众对前任领导人满意度调查,请民众在6位已离任的前任领导人中选出最满意的一位。
当时蒋经国虽然已经去世30年,但他仍然获得了超过五成的选票,压倒了位居第二的李登辉13%的得票率,赢得了历史上最让台湾人民满意的领导人的荣誉。
由此可见蒋经国在台湾的威望与影响力,可想而知,在他执政期间,这威望只会越来越高,而他的情谊之深厚、人脉之广,从他隆重的葬礼就可见一斑。
1988年1月22日,蒋经国逝世十天后,其遗体由荣民总医院移送至圆山忠烈祠,供民众瞻仰瞻仰。
据统计,纪念馆开放瞻仰六天以来,每天自发到场瞻仰的民众达20多万人次,整个烈士陵园人头攒动,总瞻仰人数超过120万人。
这一数字,虽然仅为前来吊唁蒋介石的人数的一半,但在台湾却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不乏各界重量级人物。就连北京,闻讯后也以我党名义向国民党发来唁电,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和诚挚的慰问。
在葬礼的视频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晕倒在地,包括一些正在站岗放哨的军人,脸上也挂满了泪水。
录像带中还收录了多位影视巨星的照片,其中包括从香港远道而来的“老大哥”成龙和“老大哥”洪金宝。
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亲自带着内阁各部门负责人飞来台湾,参加蒋经国的葬礼。
蒋经国先生的告别仪式一直持续到1月30日,经过最后的准备,载着遗体的灵车缓缓从忠烈祠驶向蒋介石遗体的安放地——台湾大溪镇,沿途修建了上百座祭坛。沿途数百万民众自发送别,许多老人按照习俗下跪叩头送别。
根据蒋经国先生的遗嘱,他的遗体将和父亲蒋介石一样,暂时不进行正式下葬,而是将灵柩留在大溪镇大溪陵园(由头寮酒店改建而成),父子二人相距约2公里,等待将来有机会安葬在故乡——浙江奉化。
但现在大家都知道,蒋经国原本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的愿望至今仍未实现,或许他没有想到,自己提拔为台湾领导人的心腹李登辉,竟然会毁掉台湾的认祖之路。
02
两岸统一的曙光
虽然我们说,在蒋经国执政期间,台湾出现了明显的走向统一的迹象,但必须承认,这一转变是蒋经国经过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后作出的决定。
1975年,蒋介石在台北病逝,蒋经国终于开始独立掌控台湾,并在三年后正式成为名义上的台湾“最高领导人”。
巧合的是,1978年,蒋经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邓小平也成为了中国领导人。或许正是这一点,使得邓小平一有机会就向“台湾当局”表达了真诚的善意。
北京不仅主动公开邀请台湾领导人以探亲形式访大陆(主要为淡化政治含义),强烈呼吁两岸开启和谈,而且决定停止持续20年之久的“炮击金门”,不再通过空投小册子等方式挑衅台湾。
叶剑英元帅也亲自出面阐述台湾统一政策,明确给予台湾高度自治,除基本制度不变外,连军队都可以保留。
应该说,两岸人民、国际社会,包括蒋经国本人在内,都能感受到我们政府对于国家统一的诚意。
但蒋经国上任之初对此十分谨慎,虽然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基本认识,但出发点还是“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谓的“反攻大陆”,因此对我党发出的任何善意信号均未作出回应。
直到1982年4月,蒋经国的心态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父亲逝世七周年之际,蒋经国深有感触,写下《七年的思念与信仰》悼念蒋介石。在这篇文章中,他再次提到父亲的遗愿——希望葬在家乡,并感慨地说:
他渴望父亲的英灵能够回家与祖先团聚,而经国也将自己的孝心拓展为民族情感,敬国爱国,为国奉献。
正是这些话,让中央领导人意识到蒋经国内心也充满着对大陆故土的思念,立即请他最好的同学、民主派人物廖承志先生撰写《致蒋经国先生的信》,并通过各种渠道在国内外媒体上公开发表。
蒋经国读完信后十分感动,虽然宋美龄拒绝了大陆的善意,但蒋经国心中却对两岸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当时,这份刻骨的情感或许还不为外人所察觉,但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以蒋经国作为两岸和平统一的突破口,为此,他特意邀请李光耀作为中间人,为两岸建立秘密沟通渠道。
为何邓小平上任后坚持对大陆“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原则,却坚信蒋经国将是两岸统一的曙光呢?这不得不提到蒋经国在苏联的经历——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1927年4月,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下的革命大好形势突然消失,整个中国再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与此同时,苏联塔斯社发表令人吃惊的声明:革命者蒋介石死了。他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同志,但从现在起,他是我的敌人。
是的,这句话的作者是蒋经国,当时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他在国内时就一直热心革命。15岁那年,他到广州想加入革命军,但遭到蒋介石的拒绝,蒋介石让他继续深造。回到北京后,他结识了李大钊同志和一帮俄国朋友。在交往中,他认同了共产主义思想。
同年年底,他赴莫斯科,考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创立的革命大学中山大学,与邓小平成为同学。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备受瞩目的蒋经国在学校发表公开演讲,表达了对父亲的反对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当时他已经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两年后,在蒋经国多次提出申请后,苏联共产党终于批准他入党,他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苏共考虑到当时中国的斗争形势,直到中共调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苏共才同意蒋经国回国。
正是这种长期共存的经历,让邓小平判断,蒋经国虽然是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但并不仇视共产党,甚至希望在他们的领导下,以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形式,开辟两岸统一之路。
果然,这位老同学没有让邓小平失望,1983年台湾媒体公开发表社论,提出两岸统一的四项条件。
虽然有些要求是“完全自治”,是大陆无法接受的,但明眼人都知道,不管条件多么苛刻,只要你不让步,他们什么都不怕。
这篇文章正是我党所希望的,它发出了和谈开始的信号。从此,两岸统一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无非就是拉锯战和谈判。虽然进展缓慢,但有希望。
1986年,一场始料未及的“华航事件”直接打破了两岸僵局。当时,台湾华航一名机长在航行途中突然调转飞机降落在广州,并要求留在大陆定居。
本来,按照蒋经国“不接触”的原则,此事应由第三方与大陆协商,但这次大陆坚决拒绝,称其为“民间事务”,要求两航直接谈判,蒋经国才同意。
以此为契机,海峡两岸终于打破了持续多年的封闭状态,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促使蒋经国宣布解除台湾“戒严”,并陆续推出允许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经商等政策,两岸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当时蒋经国已经78岁,或许他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多次向心腹吐露心声,称不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要在有生之年给历史一个交代。
加强交流、派遣密使等,都表明蒋经国已经下定决心推动两岸统一进程,如果再给他三五年时间,台湾或许真的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惜蒋经国病重,还未来得及作出更具体的安排便去世了,他的死也令北京猝不及防,原本已步入正轨的统一工作再度被迫停顿。
因此我党中央怀着十分惋惜的心情向国民党发来了唁电,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也是极其真挚的。
然而,蒋经国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李登辉上任后却逐渐改变了承诺的“一个中国原则”,一步步暴露出其“台独”分子的真面目,不仅彻底破坏了蒋经国的“统一大业”,还下令毁掉蒋经国父子在台湾留下的各种塑像。
如此急剧的政治态度转变,加上其作为蒋经国亲信的身份,让人怀疑他这些年来在蒋经国身边的行为是否有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