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国内首部反映殡葬改革工作的电影《樱桃山》首映礼暨“礼安齐录”殡葬习俗改革宣传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这是继《离别》《人生大事》《三月有新工作了》《值得一去》等殡葬题材影视作品(含网络短视频)之后,殡葬行业第二次被推到聚光灯下,走进公众视野。
殡葬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事关民生保障和人民福祉。如今,传承创新殡葬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现代殡葬文化,把殡葬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各地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任务。
殡葬题材影视作品对当前殡葬改革起到什么推动作用?近日,记者就以殡葬改革“沂水样本”为题材拍摄的电影《樱桃岭下》,采访了沂水县民政局局长王洪涛和该片导演、临沂市影视协会会长、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影视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李先军,畅谈当前殡葬改革工作以及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电影《樱桃山》首映礼
利用影视讲述殡葬改革过程中身边人的故事
2017年5月,沂水创新实施以“殡葬惠民”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将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让群众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办理“来世”。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7万名逝者家属享受免费殡葬政策,节省社会殡葬费13亿多元、节约土地1200多亩、节约木材5万多立方米。
为使殡葬改革宣传工作更加扎实,2020年伊始,沂水以樱桃山村原村支书王桂珍真实故事为背景,编排了方言剧《樱桃山下》,在农村巡演60余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为进一步宣传殡葬改革,打造沂水殡葬改革的文化名片,2021年我们将继续打磨完善方言剧,推出同名电影《樱桃岭下》。王洪涛介绍,影片紧跟时代节奏,从基层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创作拍摄,精心解读了沂水在全国率先推行殡葬改革的探索历程和实践成果。
图片
▲电影《樱桃山》宣传海报
在王洪涛看来,当前,沂水殡葬改革围绕“保持实力巩固品牌、持续创新打磨品牌、用心服务维护品牌、齐心协力打造品牌”的目标,紧紧围绕生态殡葬、人文殡葬、行业标准殡葬、智慧殡葬四个重点,不断推进殡葬改革纵深创新,致力于打造“葬得民安、逝者安息”的沂水殡葬改革品牌升级版。
据了解,电影《樱桃岭下》于2021年5月25日由中共沂水县委、沂水县人民政府、临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拍,并于当年12月在沂水举行了预映会。今年3月、6月,影片相继取得龙标和公映许可证,将于10月20日登陆全国影院。
“用轻喜剧的方式讲述殡葬改革这样沉重的话题,确实很有意思。”李先军向记者解释道,影片拍摄过程中,延续了戏剧的轻喜剧风格,并用视觉语言加以放大。戏剧原班人马在影片中继续扮演角色,演员们配合得非常好,因此拍摄非常顺利,仅用十天就完成了前期拍摄。
影片揭示农村殡葬改革的复杂性、难度和必要性
电影《樱桃岭下》巧妙地将沂水殡葬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融入剧情,讲述了樱桃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凯一家人为如何为病重的奶奶准备“来世”而发生激烈争论,最终统一思想,遵从变俗要求的故事。
同时,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反映了沂水县推进殡葬改革、破旧立新风貌的艰辛历程,表达了群众对普葬、厚葬、安乐死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堡垒作用,描绘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新实践,讴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新气象。
▲电影《樱桃山》部分剧照
“作为我国首部反映殡葬改革的影片,它生动展现了移风易俗的难度与必要性,必将引起各级政府对开展农村殡葬改革的高度重视。同时,通过沂水殡葬改革的成功经验,也能坚定各级政府推行殡葬改革的信心。影片上映后,各地不妨用它直接向当地民众宣传殡葬改革。”王洪涛说。
“电影《樱桃岭下》给观众留下了如何对待老人‘生事’和‘死事’、如何尽孝等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片中张小凯的二叔得知奶奶病重,坐下来问家人是否做好了‘死事’的准备。在他看来,对姐姐的孝顺,就是把后事办得彻底、办得有尊严。然而,张小凯回到家却带着奶奶去了医院,说‘为什么要准备后事?救人命更重要!’”李先军告诉记者,影片的拍摄让他有机会认识和了解我国农村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的工作,也给观众展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新实践。 影片情节所传递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对于加快我国殡葬事业和殡葬改革步伐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这正如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电影《樱桃丘》首映式上所说,希望山东省各级民政部门以本次电影展映为契机,加倍努力,带头为全国殡葬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山东经验。
出席首映礼的观众表示,该片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讲述殡葬改革前后的变化,展现了“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同舟共济”的殡葬改革精神,对深化移风易俗、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葬礼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态度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都要面对它、经历它,这是一个残酷而不可避免的现实,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在李先军看来,近年来涉及葬礼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说明影视创作者在关注当下、关注时代、关注人物命运,尤其是关注生死问题。
在作品中表达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影视创作者以人为本的本质,也体现了对人的极致关怀和温情的人文精神。
网剧《三月找到新工作了》是一部小众剧,不仅展现了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生活,也引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电影《葬礼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人死后下葬的诸多细节,让人们明白了什么是生命;电影《人生大事》讲述了殡仪馆老板“三哥”在一场葬礼上偶遇孤儿小文的故事,也让葬礼师这个职业成为了社会认可的“种星人”;电影《值得一去》讲述了一位普通编剧“落伍”后,意外开始靠写悼词谋生的故事,在安慰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但任何文化都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如何引导和规范葬礼题材影视剧在加强生命文化教育、培育现代葬礼新理念新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
“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殡葬市场的推动,单凭个人力量很难剔除糟粕,保留殡葬习俗文化的精髓。希望能有更多力量参与进来,推动殡葬领域的习俗转型。”王洪涛说,沂水实现免费殡葬后,将“政府办丧事,群众办丧事”的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丧葬礼仪改革中,以“追悼会”取代旧式丧葬礼仪,形成“安葬惠民,死者安心”的丧葬文化。“我们把沂水县的殡葬改革拍成电影,就是为了巩固和传播我们新的殡葬文化。”
▲电影《樱桃山下》即将上映
王洪涛还表示,各地在推进殡葬改革的同时,也要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影视文艺作品的舆论教育功能显著,近年来日渐活跃的影视市场、屡创新高的票房成绩就是明证。要善于把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殡葬文化拍成影视文艺作品,让群众在心中形成新旧文化的对比,自觉接受或摒弃。
“殡葬题材影视剧院线上映可以说是关键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要靠贴近心灵的表达、贴近生命的认知去获得市场和公众的认可。”李先军认为,要更好地发挥殡葬题材影视剧在加强生命文化教育、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到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沉到殡葬改革工作一线,把旁观者的视角转化为个人的视角,把生命的质感生动细致地呈现给观众。同时,影视创作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成为人们安顿心灵的栖息地、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为殡葬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