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生命尽头”重建乡风文明

发布时间:2024-07-11

乡村社会是传统习俗的保留地,其中既有民俗文化的精髓,当然也夹杂着旧俗。在一些村落,争办丧葬是常态。但在山东省沂水县,这种陋习在2017年“惠民礼丧”政策出台后悄然改变。沂水县政府承担全部丧葬费用,用简单却庄严的“追悼会”送别逝者,在“生命终点”重塑乡村文明。5月25日,“惠民礼丧”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山东省沂水县召开。 会上,沂水县委书记薛峰介绍,“殡葬改革四年来,沂水县没有大葬礼,取消了丧葬,杜绝了散葬;不管生前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主,死后一律平等对待。沂水县彻底解决了办丧事难、办丧事贵、办不起的问题,让每一位逝者都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尊严。”

沂水殡葬改革经验_焦点访谈沂水县殡葬改革_沂水殡葬改革

民众无需花一分钱就能处理来世事务

夏季的沂蒙山脉,早已是郁郁葱葱,翠绿欲滴。在位于沂水县南部的潜山区,向阳的山坡上,一排排一人高的松柏整齐地矗立着,两棵树之间,一座座横卧的墓碑庄严地矗立着。

这是沂水县许家湖镇规划建设的一座公益性公墓。村民王树奎从公墓建成起就在这里担任专职管理员。据他介绍,公墓主要服务周边25个行政村的安葬需求,村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自己的“身后事”。

沂水县殡葬改革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免费葬礼”政策。按照规定,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共公墓墓地及墓碑使用费、墓碑刻制费等一律免收,用“亲民葬礼”补齐民生服务领域的短板。

为落实这一亲民政策,沂水县将县殡仪馆由自负盈亏单位转制为财政收支相抵的事业单位,兴建统一规划的公共墓园,并在县、乡设立墓园管理机构,每个墓园配备专职管理员,搞好免费安葬和维护管理。

与政策实施同步出台的还有相关法规,2020年4月4日,《沂水县文明殡葬条例》正式发布,从制度层面让沂水殡葬改革步入长效轨道。

沂水殡葬改革_焦点访谈沂水县殡葬改革_沂水殡葬改革经验

截至目前,沂水县已规划建设公墓110座,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新建3至5座公墓,每座公墓辐射半径3公里,服务10个左右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建设公共墓地 改变“死人与活人争地”陋习

作为一名专职墓园管理员,村民王树奎亲身经历了沂水县殡葬改革的整个过程。据王树奎介绍,他负责的长山墓园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附近老旧散坟进行迁建安置。

焦点访谈沂水县殡葬改革_沂水殡葬改革经验_沂水殡葬改革

沂水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殡葬改革实施前,墓地压力很大,“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沂水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沂水县有关部门统计,传统散葬方式每亩土地最多可建20座坟墓,仅安葬逝者每年就至少需要300至400亩土地。而建设公益性公墓,每亩土地可建200座双人墓,每年仅需占用土地20至30亩,节省土地90%。

王树奎介绍,长山墓地已搬迁坟墓800座,完善了相关登记制度,颁发了县里统一印制的《墓地使用许可证》,“腾出的土地主要用于改善村庄环境。”

村民还粗略估算,按照10年的使用年限计算,许家湖镇通过迁建旧坟可节省土地200亩、木材7500立方米。

沂水县相关部门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19日,沂水县共有35202名逝者家属享受免费殡葬政策,新逝者入墓安葬率达100%,累计节省社会殡葬费8.8亿元,节约木材3万多立方米,节约土地1000余亩。

从殡葬做起,重建乡村风俗文明

临沂方言剧《樱桃山下》中,保守的“二叔”自信地教导侄子、侄女“要孝顺父亲,棺材要早备”,生动地体现了临沂地区传统丧葬习俗中的“老规矩”。

但现实生活中,多数村落仍保留着不少这样的旧习俗,仅在鲁南农村,“身后事”就包括“泼汤”等十余道工序,迫于世俗压力,村民不得不遵循所谓的“约定俗成”,攀比之风盛行。

沂水县殡葬改革实施后,当地居民享受“免费葬礼”政策,同时,在沂水葬礼习俗盛行的农村,1040个村的红白会发挥了移风易俗的带头作用。

沂水县针对农村风俗民风,在保留乡村社会人文特色的同时,推行红白会制度,改组红白会,制定章程,加强培训,规范行为,倡导移风易俗。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追悼会”取代了繁琐的葬礼习俗。

在沂水县道官镇花沟村,红白会委员李德江按照“新规”处理了村里一位去世的老人的后事。

焦点访谈沂水县殡葬改革_沂水殡葬改革经验_沂水殡葬改革

与其他村子不同的是,花沟村除了举办“追悼会”外,从2019年开始,还在村里设立了公共食堂,为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提供餐饮。

李德江说,“有村民担心,虽然省下了‘身后事’的钱,但如果不办一场盛大的答谢宴,会被老乡笑话。”

在红白会的牵头下,按照约定,花沟村的丧葬费只需要一两块钱,最多十几块钱。红白会的成员负责记账。“答谢宴的钱就从这些钱里出。办完一场丧事,死者家属每桌最多花一两百块钱。农民自然高兴,不用花这么多钱。省钱是一方面,关键是我们一起努力,增进了邻里感情,增进了官民关系。”

不仅如此,村民安葬时,也按自然顺序排列,不允许任何人挑位或预留位置。“在沂水县,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不管是贫富,死后都会得到同等对待,让每一位逝者都保有尊严和尊严。”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说。

沂水县实行殡葬改革后,在2019年山东省移风易俗公众满意度调查、2020年临沂市移风易俗公众满意度调查中均位居第一。

有学者认为,沂水全县推广的亲民安葬实践,进一步绷紧了“生老病死”民生保障闭环,为基层殡葬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新京报记者曹景睿、媒体人王继新

张淑静 编辑 王欣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