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职业已在北京出现,八宝山计划在清明节后推行“个性化葬礼”,家属可自主决定葬礼各环节的内容。
本报记者温若报道,作为北京殡葬业的新职业,“丧葬师”将在清明节后正式亮相八宝山殡仪馆。届时,“三鞠躬、一转身、一次握手”的殡葬模式将被打破。八宝山殡仪馆称,市民还可选择致辞、追悼会等“单项”个性化服务,最低收费200元。
据八宝山殡仪馆馆长康吉坤介绍,按照北方人的习俗,殡葬模式一直是“老三步”。大约两年前,民政部举行了全国殡葬服务技能大赛,作为“大馆”,八宝山殡仪馆派出了7名服务人员参赛。“结果一开赛,大家都傻眼了。”最终,全国决赛只有一名服务人员进入,入选的有20多人。
“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刺激,比赛结束后殡仪馆就开始商量服务事宜了。”康吉坤说,去年4月,八宝山殡仪馆开始尝试告别仪式改革,选拔4名殡葬服务人员担任“殡葬策划师”。目前,这个职业在北京还是一个新兴职业,在殡葬行业还未得到广泛推广。
“第一年的试验并不是很成功。”康吉坤说,殡仪馆当时采取的“个性化葬礼”还是以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从起棺、化妆到存放骨灰等每个环节都有个性化的设计。但一些死者亲属认为“不值得,因为要多付钱”。
为此,八宝山殡仪馆计划在清明节后推出组合式“个性化葬礼”。逝者家属不需要“购买”全程个性化设计,而是可以自主要求调整葬礼的某个环节,也就是把一场葬礼分成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提供“单项”个性化服务。比如,逝者家属可以和策划师沟通,策划师会帮忙写悼词,或者要求制作个性化视频。经物价部门批准后,“单项”个性化服务售价分别为200元、300元、500元。
工作过程
丧葬策划师与逝者家属沟通家属意愿与要求→形成整个葬礼流程框架→准备主持人致辞→收集逝者信息并制作视频等→下达整个仪式方案→接待家属参加仪式
■ 对话
葬礼策划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好的葬礼
陈晨说,每个人心里都有最好的葬礼,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葬礼策划师陈晨刚刚翻开人生第28页,近日她入职八宝山殡仪馆,将担任葬礼设计师,执导逝者最后的人生电影。如今,她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无声葬礼电影。她说,最好的葬礼不应该是单调的哭喊和黑色的头纱,而应该是温柔的,甚至是温暖的。
竞争性招聘,民政部专家面试
新京报:您是如何成为一名殡葬策划师的?
陈晨:我在八宝山殡仪馆工作了四五年了,之前是在谈判室工作。去年有一天殡仪馆贴出招聘殡葬策划师的公告,最后选出了四个人。考试过程也挺严格的,民政部的专家来面试我们,主要考我们策划葬礼的能力。
新京报:请介绍一下你所做的葬礼策划。
陈晨:去年职称考试的时候,专家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一个6岁的孩子因血液病去世,葬礼该怎么策划。我想,孩子才6岁,父母应该也比较年轻,不会喜欢传统、古板的“花圈加棺材”式葬礼。棺材可以设计成摇篮、婴儿床的样子,棺材里可以放些书本、玩具。告别厅应该是粉色或者紫色,比较柔和的颜色,装饰一些小天使。
葬礼计划详细记录葬礼过程
新京报:在实际筹划葬礼的过程中,这些好的想法能不能付诸实践?
陈晨:我们上个月刚试行过,目前八宝山殡仪馆已经进行了小范围的试点,推出了一些殡葬策划。逝者是一名老党员,他的遗愿是交纳最后一笔党费。所以我们葬礼的主题是“某某同志交纳最后一笔党费”。
葬礼请了单位党委书记来参加,书记夫人致辞,并把党费交给单位里的战友。老人希望自己的骨灰撒在大海里,我们还设计了大海的视频,在LED屏幕上播放,还放了老人生前的照片,像一部人生电影。
新京报:整个葬礼筹划需要多长时间?
陈晨:单是视频就花了两天时间,整个仪式策划大概花了五到七天。最重要的是前期工作,需要和家属充分沟通,评估他们的愿望是否可行。
我们会给家属出具一份详细的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从灵车什么时候出发,灵车里会有哪些人,如何联系他们,直到仪式结束。整个策划过程非常紧张,因为北京人习惯在7天内告别,我们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随时与家属沟通各种问题。
未来或许可以“预订葬礼”
新京报:您说个性化葬礼的制作环节比较多,逝者生前是否可以先跟您沟通,“预约”葬礼?
陈晨:目前好像还没有,但是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未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成熟,不排除这种可能。
新京报:您能评价一下“个性化葬礼”的市场和您的职业前景吗?您会发展成为全职策划师吗?
陈晨: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前景是好的,基于家属越来越高的要求,北京殡葬业也要与时俱进,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目前我并不是全职策划师,还是要做接待、交涉的工作,一旦家属有个性化的殡葬需求,我就会去完成。未来我们会进行专门的培训,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希望用实际行动改变一些家属对殡葬行业的不良看法,塑造这个行业的良好形象。本报记者 温儒
艺术墓碑设计师
刻下过往时光 书写“墓碑人生”
设计墓碑就像写传记,要把家人的感情放进去……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让我学会了,离开时不要留下遗憾。——艺术墓碑设计师尹莲
三月的最后一天,八达岭陵园里的榆树还没有发芽。
一只乌鸦站在树枝上,嘶哑地叫着:“哇哇”。不一会儿,乌鸦飞起来,飞过顺着山势而建的黑色、红色、白色、蓝灰色、浅红色的墓碑。每一块墓碑都是一张名片。日后,尹炼会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一句话:“这是我最后的作品。”
经过三次修改,《山楂树之恋》诞生
今年28岁的尹炼是八达岭公墓的一名艺术墓碑设计师。他出生于四川,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墓园设计与管理专业。五年来,他设计了上千块墓碑。“艺术墓碑设计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为逝者量身定做的,寄托着家属的情怀。”尹炼说,设计墓碑就像写传记,需要收集很多资料,除了家属提供的信息,还要上网查找资料,看看别人对逝者的评价。
设计前要开创意会,确定墓碑的主题。“这是最难、最关键的一步。很多人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故事、性格特征,但组合起来又比较平淡,很难确定墓碑上到底应该体现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2006年,一位老太太去世,她的丈夫和儿女想在墓碑上表达“关怀”,但这个主题太过宽泛。尹炼设计了三稿,没有一张满意。
后来和老人亲属聊天时,孩子说母亲曾想买一间农家乐,种上几棵山楂树。尹炼终于得到灵感,以“山楂树下”为主题设计了墓碑。墓碑周围用木头做了小篱笆,用铜雕手法设计了木凳和蒲叶扇,摆放在旁边。墓碑旁边种了一棵山楂树。
三次到房山,选出著名的“拙石”
八达岭陵园里,大墓碑重达一两吨,小墓碑则只有一两百公斤。墓碑的材质主要有花岗岩、汉白玉、青铜、天然石等,天然石中以泰山石最为常见。尹炼说,已故著名书画家马晓晓的墓碑,就是用天然石设计的。
为了这个设计,尹廉三次去房山选石,选好后又带着家属去了一次,最后选了一块方底微尖,形似印章的石头。运回墓地后,没有再加工,只刻上马晓晓自己的毛笔签名,并加盖红色印章,这块墓碑就叫“拙石”。
三种感受,诠释“不一样的人生”
尹炼认为墓碑的意义在于延续逝者的故事,让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路过墓碑时,知道逝者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另一个作用,是帮助家属走出悲痛”,但尹炼自己在设计时,也常常陷入悲伤。
这里有一组墓碑,墓主人是一位年轻的田径运动员。尹连说,逝者的母亲一个多月头发全白了,他做墓碑的时候就想着如何减轻母亲的悲痛。最后定下来的设计是:一条跑道变成彩虹,小小的脚印渐渐变大,围绕着一轮朝阳。后来,母亲对他说:“我做你的干妈吧。”
尹连说,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帮助他们走出悲伤,或者抒发他们的悲伤,对我来说是一种安慰。”本报记者林阿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