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丧葬礼俗

发布时间:2024-08-05

壮族丧葬礼俗

壮族丧葬习俗复杂多样,既有社会礼仪特点,又有人类对待死者的信仰行为。以下是学习啦整理的壮族丧葬习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壮族丧葬礼俗

人死时,全家人都围在一起送别。有的地方,人死后,孝顺的儿女们就到河边、井边投钱、烧香、烧纸钱“买水”给尸体沐浴,然后放枪、放炮、敲锣打鼓、痛哭流涕,向乡亲们宣告死讯。

亲爱的

壮族老人病危时,儿媳妇们要轮流昼夜守在老人身边照顾。当老人的脸色发红,眼睛特别明亮时,有经验的人就知道这是临终前的“最后一口气”,于是就把儿媳妇们都叫到床边,听老人的遗言。老人去世后,遗体马上被盖上白布。

宣告死亡

报丧的方法有两种:(1)鸣炮、鸣枪、敲锣打鼓或大声哀号,通报邻居、亲戚。兄弟、邻居们听说后,都会来帮忙办丧事。(2)死者家的晚辈或请邻居到亲戚朋友家,特别是舅父家去报丧。报丧人不能直接进死者亲戚朋友家门口,必须请人把骨灰撒在门上、门槛上,才能进去报丧。

游泳尸浴

浴尸的水,必须由孝子带着瓮到河边或井边,投以硬币,由瓮中取水。死者若无儿子,则由宗族兄弟的儿子代为取水。此人将成为死者的继承人,有权继承死者的遗产。孝子去挑水时,必须戴竹制白布孝帽,穿白布孝服,穿草鞋,随行的亲友也要戴白布孝巾。水取回来后,加柚叶或柑桔叶、桃叶、黄皮叶等,烧至温热,这便是俗称的“除垢水”。孝子女儿用此水为死者浴尸。

沐浴尸体后,要剃去死者的头发和胡须(男)、梳理(女)。剃去的头发和胡须要扔进人迹罕至的山洞里,以免被别人踩到。剃发梳理后,要给死者戴上帽子(男)、头巾(女),然后穿上新衣服和鞋袜,俗称“丧服”或“鬼服”或“丧鞋”。一般人们会给死者穿上三五套新衣服,至少也要穿一套。换完衣服后,有的地方还要往死者嘴里放入银币或硬币,俗称“含金”。

哈尤吉法克斯葬礼

棺材入棺前,必须请舅舅家属到场检查遗体,方可入棺。入棺时,棺材抬到棺床前,放在两张长凳上。老人的棺材,一般是在死者还活着的时候就准备好的,外面用黑漆漆成黑色,漆得发亮,两端用红漆写上“福”、“寿”字。棺材底部铺一层草木灰和爆米花,上面再铺一层白纱纸。各壮族地区,遗体入棺时,严禁哭泣,以免泪水滴入棺内或滴在死者身上,带来厄运。死者入棺后,遗体上盖上白布。 儿子、女儿、女婿、儿媳及亲朋好友送来的白布都要盖在尸体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件也要放在棺材里。另外,从老人去世到安放棺材为止,死者全家必须禁食肉类,吃素食。葬礼前,孝顺的儿女禁食猪肉,喝生水,洗手、洗脚、洗脸,不准吸烟。

穿丧服,守夜

灵堂一般设在正殿内。灵柩一般安放在正殿正中,棺头朝向大门外。棺头前设八仙桌,上面安放灵位和祭品,俗称“灵台”。灵柩安放后,晚辈一律为死者穿丧服,长辈则不用穿丧服;若死者有配偶,则妻子要为丈夫穿丧服,丈夫不必为妻子穿丧服。丧服一律白色。男子头戴白色丧服,外穿白布长衫,腰束白布带或麻绳带,脚穿草鞋;妇女丧服式样相似,只是上身是白色短衣。 死者的长子腰间必须佩带长刀或长剑镇守灵灵,若长子不在,则由长孙代为守护;若长子已逝,又无子嗣,则由次子代为守护。

Boux hek ma Gumq 哀悼和道场

守灵、道观是整个丧葬的高潮,日子极其谨慎,棺材可能要停放三五天,有的地方甚至要停放几个月,直到选好吉日掘好坟墓,才开道观,举行丧礼。这期间,一般要请几位至几十位道士或道士,帮助死者灵魂超度。白天,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吊唁者到达后,都要在棺材前鞠躬致意,以表哀悼,孝顺的儿女们则要面对吊唁者,双膝跪地,口头回敬问候。 通常,总司丧的人会在门外迎接吊唁者,并派人将吊唁者所送的米、米酒、肉类、钱财、祭旗等礼物取走登记到账上,以便日后互赠礼物。

在吊唁者中,女婿和舅舅的地位最为显赫。女婿要像孝子一样尽孝道,他所献的礼物中,必须有一条十余尺长的寿旗,上面写着逝者的名字和歌颂逝者功德的对联,还要有一只纸马,供逝者骑着去阴间的纸马。如果舅舅来吊唁,随行的十几个亲属,都穿着干净整洁的黑衣,到村里鸣炮,通知死者家属。孝子听到声音,也鸣炮回敬。舅舅到家门口,孝子必须手捧灵牌,向舅舅跪下,经舅舅搀扶后方可起立。 送丧的客人一般要等葬礼结束后才能离开,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白天他们也像孝子孝女一样禁食荤食,吃素,晚上则投宿在邻居家中。

选择吉日举行葬礼

人们普遍相信风水,葬礼前会请风水师定下葬地点和日子。葬礼一般在早上举行。葬礼前一般会举行隆重的“家祭”,祭祀顺序是先亲属,然后子孙,由远至近,最后是长子。葬礼时可八人抬棺;70至79岁的为“中年”,可放大棺,至少需八人抬;80岁以上为“老年”,可放特大棺,需16人抬棺,棺材上铺着黑布条,表示调动八位仙人将死者抬到仙界。 办丧事时,先“送”“担子”,即亲生女儿挑上酒米、鸡猪肉等担子,半路跪迎棺材,再交由别人抬回去;女儿出嫁的,则直接把担子抬回夫家;到达墓地,送葬妇女们争相从墓地上抓一把土然后转身,以先回家为吉利;办完丧事,大家都要用桃叶煮的水洗手,这叫“驱邪”。办完丧事,主人和客人一起吃丰盛的饭菜,以表达对死者家属的感激,壮语叫“爱乖”,意为傍晚的早餐。

血红素埋藏

棺材抬到埋葬地后,孝子、孝女们跪在坟前,由道士或道士念经,然后才下棺。孝子先把第一把土埋好,然后大家才能掘土埋葬遗体。当棺材即将下棺时,孝子用斧头在坟边上划几下,在棺材上吹七、九下,以示要毁墓裂棺,不忍心让自己的亲人埋在地下。各地新建的坟墓一般都是锥形的。坟墓有一定的范围,一般在坟墓周围三至五米之内不会再有人再埋葬。壮族多用薄棺材进行浅葬,称“土葬”或“小葬”。 经过三至五年,将尸骨收拾起来重新安葬,称为“二葬”或“骨葬”。年岁高或品德高尚的人去世,则采用“大葬”,葬礼比较隆重。所用棺材均用优质木材制成,棺椁巨大,墓室宽大。隆重葬礼后,尸骨不再拾起重新安葬,所以又称“永葬”或“定葬”。

哀悼扫墓

葬礼结束后,孝子要在神位前铺席守夜。守丧期的长短各地不尽相同,期间不能脱丧服、不能坐高凳、不能睡床、不能在外过夜、不能逛集市、不能剃发、不能参加歌圩、男子不能娶妻、女子不能嫁人、夫妻不能同房……守丧期满后才能焚烧神位。母亲去世,守丧期为三舍长,父亲去世,守丧期为二舍长。母亲的孝道比父亲的孝道更重要。守丧期间,亲朋好友常常在夜间探望死者家属,安慰、陪伴他们。 此外,各地在丧期间还有“做七日”的习俗,又称“回魂”。

下葬三天后,开始第一次扫墓祭祀,包括“送饭”、“送水”、“送火”、“盖新坟”(在新坟上铺新土)。丧期期间,每逢节日都要到新坟上祭祀。

壮族禁忌

壮族人民在正月初一严禁杀生;有些地区禁止年轻女子吃牛肉、狗肉;妇女分娩后头三天(或头七天)内,外人不得进家门;未满月的妇女,不得登门拜访。爬上壮族人家的竹屋时,一般要脱掉鞋子。壮族人民严禁戴竹帽或手持锄头等农具的人进家门,所以到了壮族人家门口,必须放下农具,脱下竹帽、斗笠。火坑、灶台是壮族人家最神圣的地方,严禁踩踏火坑、灶台上的鼎。壮族青年结婚时,严禁孕妇出席,尤其严禁孕妇看新娘。 尤其是孕妇不能进刚产妇家,如果有刚产妇,要在门上挂袖枝或刀子,以示禁忌。凡不慎闯入刚产妇家的人,必须给婴儿起名字,给婴儿送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成为孩子的干爹或干妈。吃饭时不要用嘴吹冷饭,不要把筷子插进碗里。夜行时不要吹口哨。不要坐在门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喜爱青蛙。有的地方壮族有专门的“拜蛙仪式”。因此,到壮族地区,严禁杀青蛙,更不能吃蛙肉。每逢有水灾等重大灾害发生,壮族人民就会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龙神消灾。仪式结束后,在村口立碑,拒绝外人进入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