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告别(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张楠
“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导演最后一部视频,让逝者焕发生命的光芒,为他的生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这就是我的使命。”——陈晨
葬礼是悲伤、沉重、单调的。十年前,陈晨刚到八宝山殡仪馆时,传统葬礼送别现场往往只是用传统的纸花、纸花圈简单布置,形式单调,气氛冷淡。
如何让逝者给世人最后的告别更加温暖、更加独特?八宝山殡仪馆专门成立了“殡葬策划工作室”,曾在杂志社担任策划师的陈晨成为首批殡葬策划师之一。
工作室白手起家,但没有人知道“丧葬策划”是什么,按照当时大家的理解,丧葬策划就是根据家属提出的想法,在葬礼上增加一些额外的服务环节。
2013年,工作室接到了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为一位画家策划葬礼。
年轻的画家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去世了。“我们不想举行那种沉重的传统葬礼。我们希望她在另一世界能开怀大笑、开开心心地离开人世。”家人表达了他们的心愿。
“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拍摄最后一段视频,让逝者焕发生命的光芒,给他的人生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就是我的使命。”陈晨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
考虑到画家喜爱画蝴蝶,在与家人多次商讨后,陈晨最终决定以“蝴蝶梦”为主题,为画家策划一场别具一格的葬礼。“灵车运输”听起来冷冰冰的,便改名为“蝶舞”;“遗体火化”则巧妙地称为“化蝶”……陈晨尽量用画家生前喜爱的蝴蝶元素,为葬礼的每一个环节命名。
七天后,一场史无前例的葬礼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逝者被绿植鲜花包围,仿佛在花丛中安然长眠。告别室里没有一个纸花圈,整面墙都是绿植和白百合,点缀着白色的满天星,营造出春天般的园林环境。告别音乐响起,耳边播放的不再是常规的葬礼音乐,而是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梁祝》。连传统的黑白画像都消失了,画家生前的照片被做成了循环播放的视频,屏幕上是年轻画家的笑容、欢笑、欢声笑语。
整个葬礼如同蝴蝶在空中飞舞的梦境,传递着亲属的悲痛和美好的祝愿,也极大地缓解了家属的悲伤。
一场葬礼,当人们回忆起它时,不应该只充满痛苦的哭喊和沉闷的黑纱,也应该充满更多感动和温暖。从2018年开始,陈晨和葬礼策划师们开始主动尝试在葬礼策划中加入一些暖心的细节。
有一次,一位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找到陈晨,想为她因病去世的女儿筹划后事。
孩子特别喜欢幼儿园,生病在家的时候,一直问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再去幼儿园?我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到我的朋友?
孩子妈妈不断保证:没事的,等你病好了就可以回幼儿园了。
但孩子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未能实现的承诺成为了母亲心里永远的痛。
“我想帮孩子完成最后的心愿!”在与家属、幼儿园老师以及其他家长反复沟通后,一场“特殊”的葬礼终于呈现在人们眼前。
穿着漂亮衣服的孩子静静地躺在棺材里,身边还有他最喜欢的玩具。告别仪式开始时,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的好朋友出现在前来送别的人群中。原来,在陈晨的建议下,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告别课”。在告别课上,幼儿园小朋友用稚嫩的笔触画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儿童画。小船、房子、花朵、太阳……孩子们用画笔表达了对同伴的思念,也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再近一点,再近一点,幼儿园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轻轻地将那堆彩色的画放在静静躺在棺材里的孩子身上。老师回来了,朋友回来了,美好的幼儿园生活仿佛一下子又回来了。这一刻,孩子们不再惧怕死亡,而是看到了生命的珍贵。一场葬礼被策划成一堂有意义的生命教育课。
葬礼结束后,孩子的母亲哭着对陈晨说:“谢谢你们实现了孩子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
葬礼策划就像一束温暖的灯光,照进每一次送别。当一位老母亲去世时,陈晨在葬礼上播放她生前的遗言,为她的儿女策划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当一位环卫工去世时,陈晨在棺材里点亮手电筒,让微小的灯光温暖前来送别的老邻居们的心……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策划,让逝者安息,让家属不留遗憾,得到安慰。”陈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