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4-08-22

天齐王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王的陵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东北偏南。

陵区内共有6座王陵,分为“二王墓”和“四王墓”两组,隔胶济铁路自北向南相对而立。据考证,二王墓为战国天齐太子宜山和齐桓公(一说春秋时期的桓公、景公)之墓。四王墓在文献中记载为战国天齐威王、宣王、闵王、襄王之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齐王陵分布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齐古城南7.5公里的顶足山、牛山东侧。临淄四方分布着150多座古墓葬(陵墓),被称为“临淄古墓”。这些古墓多为春秋战国、两汉时期齐国的君王、大臣、贵族的墓葬。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埋葬着六位天齐国王,被称为天齐王陵。

特征

“二王墓”在温县乡记载为齐桓公、齐景公之墓,经考证,现认为是田齐后山、田齐公武之墓。四王墓又称“四英雄墓”,俗称“四女墓”,是田齐魏、宣、民、襄四代君主之墓,位于牛山东侧,与南山东西平行。

自西向东,第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第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第三为齐敏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第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座陵墓相间排列,第一、二陵相距130米;第二、三陵相距105米;第三、四陵相距160米,陵墓总长541米。犹如连绵不断的群峰,巍峨壮观。天齐王陵位于临淄齐古城东南8公里的齐陵镇、青州市东高镇境内。它南依群山,北临淄博河,风景秀丽。四王墓以胶济铁路为界,相互连通,规模巨大,犹如连峰,巍峨壮观;二王墓坐落在鼎足之坡上,更是雄伟非凡。四王墓和二王墓均为台状方形基座,台顶有圆形高大的土丘。四王墓相连,呈东西向直线排列,总长约700米,南北宽约245米。西侧第一王墓东西长155米,有三层台基,高8.5米;圜丘直径48.6米,高12.8米,总高21.3米。第二座土封东西长138米,有三层台基,高7.1米;圜丘直径53米,高16米,总高23.5米。第三座土封东西长145米,有两层台基,高31.4米;圜丘直径44.7米,高14.2米,总高17.6米。第四座土封东西长155米,有三层台基,高10.3米;圜丘直径44米,高14.8米,总高25.1米。第一、三、四号墓北各有一座陪葬墓,其墓封形制与四号墓相同;二王墓的规模不亚于四王墓。

齐王墓

齐桓公墓地_齐桓公墓发掘视频_齐桓公墓

“二王墓”俗称“二女墓”、“齐王墓”,位于陵区东北部的顶祖山上。山为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丘陵,北面为辽阔的鲁北平原。“二王墓”依山而建,方形基座与圆形墓室,东西向并列。方形基座连为一体,东西总长320米,南北宽约190米。墓室基座似有三层,逐层缩小。西墓基座长约190米,圆形墓室高约12米,东墓略小于西墓。“二王墓”西北麓有土丘、基座和两座墓室。墓基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10米,共三层。其上东西向并列有两座方形台基,各台基上有圆形墓室。“二王墓”东北40米处还有一座东西向的小土丘。这些墓葬似乎与“二王墓”有关。

四王之墓

“四王墓”俗称“四女儿墓”,位于“二王墓”西南的山地中,墓葬南面有一平顶小山,所有墓葬依山而建,方、圆墓东西向并列排列,四座墓葬相连,总长约700米。因长期侵蚀开垦,墓葬北、西两侧已填沟壑,坑洼不平,但四座墓葬轮廓仍清晰可见。第一座墓南北长245米,东西长约155米,圆墓高8米,是四座墓葬中最大的一座。第二、三座墓长约138米、145米,圆墓比第一座墓略矮。第四座墓南北长245米,东西宽155米,与第一座墓等长,墓与第三座墓相距63米。四座墓葬南边呈一条直线,推测北边应已齐平。墓前有一小墓,可能是其亲属墓。在“四王墓”西侧山谷内,分布着8座小墓,由北向南,均为方基圆形墓,是否与“四王墓”有关,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