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民族的旧丧葬习俗,从死者停止呼吸那一刻起,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是:
烧“落纸”:当死者的直系亲属确认死者死亡后,会在棺材前放置一个陶土盆,在盆中焚烧鬼票或纸钱,寓意死者的灵魂能“带着钱上路”。
净身:死者的直系亲属会打来一盆清水,用一块方形白布擦拭死者的身体。通常将布浸在水中拧干三次,称为“三遍”。一次擦头脸,两次擦胸腹,三次擦脚腿。净身也叫“洗身”。
更衣:给死者换上干净的衣服、裤子、鞋袜。青壮年人若父母早逝,则要在胳膊上戴黑纱布;老人腰带上系上白色棉线,线的股数视其年龄而定。给老人更衣叫“穿丧服”。
开丧:死者被抬上棺材,安放在灵堂的白色帷幔后。祭台上摆放着烛台、香炉和死者遗像。直系女性亲属哭泣着讲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内容多是讲述死者一生所经受的苦难,语气悲凉动人,悲痛哀婉,称为“哭灵”。亲友前来吊唁,进门前燃放一串鞭炮,死者家属也燃放鞭炮响应。吊唁者一般焚三炷香,或鞠躬以表敬意,或下跪叩头。死者的男性直系后代则跪在灵堂左侧以表谢意,称为“孝子谢恩”。留魂时间以奇数为限,少则三天,多则五天,多则七天。开丧时,有的请僧道士行法事,帮助亡灵超度。晚上还请专门的民间艺人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送丧者所送的“供品”多为布匹,须写上丧号,悬挂在灵堂两侧,称为“挂供帘”。
送葬:就是把死者送往墓地。抬死者上路的开始叫“抬灵”。抬灵时,孝子需在灵堂的神台前,把盛有烧纸钱的瓦罐打碎,叫“摇盆”。抬棺一般要八个壮汉,死者的亲属必须排除在外。送葬也叫“送丧”。有的请道士,手执桃木剑在前面“开路”,孝子穿丧服走在棺材(或棺椁)前面引路,亲朋好友一路送往墓地。送葬时,亲朋好友若在路边设香案“路祭”,孝子必须跪下响应。
立灵、修坟:死者下葬后,家属要在灵堂左侧立灵,叫“立灵”;三天后亲属要去坟上祭拜,叫“修坟”。从死者去世那天起,亲属每七日要在灵位前点灯烧香,举行祭奠仪式,直到第五个“七”,叫“做五七”。守丧三年后,焚烧灵位,叫“驱鬼”。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移风易俗,提倡丧葬改革,过去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