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西北乡民间有两句俗语:“齐王葬三山口,临淄千年不建都”、“一个齐国两个姓,春秋姜氏,战国田氏”。这里说的齐王是谁?为何葬在三山口?三山口在哪里?齐王为何葬在三山口,临淄千年不建都?为何一个齐国两个姓,春秋姜氏,战国田氏?
青州市西北乡有两句民间谚语:“齐王葬于三山口,临淄千百年不作都”、“一个齐国两姓,春秋姜氏,战国田氏”。这里说的齐王是谁?为何葬于三山口?三山口在哪里?齐王为何葬于三山口,临淄千百年不作都?为何说一个齐国两姓,春秋姜氏,战国田氏?我踩在两位国王的墓前,芳草萋萋,落日余晖浓浓。看云卷云舒,想着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地下的齐桓公要是知道了会怎么想?站在两位国王的墓顶,历史的车道急速转动,俯瞰如今的青州大地,想象着昔日华夏大地第一霸主的繁华与强盛,想象着齐桓公统治下的齐国街头衣衫飘扬、车马斑驳的景象,不禁让人心酸。谁能想到,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竟然被饿死?今人难以体会齐王的仇恨,在稻米的香味中谈情说爱。
齐桓公小白霸王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齐国的国王,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由姜子牙的后代统治近三百年,史称姜齐。(战国时期,田和取代齐国,史称田齐。)齐桓公是姜齐第十六代君王,是第十五代君王齐襄公的兄弟。齐襄公在位时,小白的老师鲍叔牙预感到齐国将乱,便保护小白逃往莒国。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王。次年,永临人杀了无知。齐国一时无君,乱成一团。齐国宰相高俅和小白从小就是好朋友,他听说雍临人杀了乌知,便和郭氏偷偷从莒国召回小白。鲁国听说乌知被杀,也派兵把小白的弟弟太子纠送回国夺取王位,并派管仲带兵封锁了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于是鲁国慢慢地把太子纠送回国,六天之后才赶到。这时小白已经赶回齐国,高俅立他为王,这就是齐桓公。鲁国派兵攻打齐桓公。在干市(今桓台)一战,齐桓公大败鲁军。鲍叔牙给鲁公写信说:“公子九是齐王的弟弟,我不忍心杀他,请鲁国亲手杀了他。公子九的老师赵虎和管仲是仇人,请你们把他们送到鲁国,剁成肉酱,如果不听,我就派兵攻打鲁国。”鲁国人害怕,杀了公子九。赵虎自杀,管仲被囚禁。齐桓公想杀管仲,鲍叔牙劝他说:“我幸从了你,现在你又做了王。如果只想治理齐国,有叔牙和高齐就够了。如果想称霸,管仲是不可缺少的。管仲所到之处,国家就会强大,我们不能失去他。”齐桓公听从了他的劝告,假装杀死仇人,把管仲带到齐国。管仲与桓公共商霸业,桓公大喜,委以重任,任用管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齐国空前繁荣强大。
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之路,尊王驱逐蛮夷,与邻国讲和,归还以前占领的其他国家的领土。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春,齐桓公在镇召集宋、陈、蔡、诸国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担任联盟首领的诸侯。晚年的齐桓公不听管仲的遗言,重用独揽大权的易牙、开方、叔刁三人。晚年的齐桓公面临疾病缠身,五位诸侯争皇位的局面,三人把齐桓公围成高墙,只留一个小洞,开始由宦官接生,后来饿得惨死。当时五个儿子都在忙着争夺皇位。六十七天后,刚刚立为齐王的齐桓公被杀。齐桓公尸体早已腐烂,蛆虫爬出墙壁,恶臭不堪。可惜一代霸主惨遭抛弃,齐国霸业从此没落。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七十三岁去世。胡子仙人有诗,感叹齐桓公一生是英雄,却没有一个好结局:四十余年,人称方伯,南征西战无不胜,一病成狂,原来中府不能死!
两位国王的陵墓
二王墓又叫二王陵、二王陵、齐家陵,位于青州市义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洋村西北的顶祖山上。顶祖山因紫金山、牛首岗、兔头山三座山峰而得名,二王墓位于三山中间。明嘉靖年间的《水经注》、《礼记》、《齐姬补遗》、《山东通志》、《青州府志》、顾炎武的《四王墓志》均对此有明确记载。这两座高大的陵墓分别是齐桓公和齐景公的陵墓。齐桓公和齐景公的陵墓东西平行,被顶祖山三座山峰环绕,犹如山上之山。从底部往上看,气势磅礴。可见西墓有数层,一层一层缩小,东墓比西墓高,相传是金代永嘉末年被盗,现在还能看到一个隐藏在杂草丛中的洞口。站在齐景公墓顶上向东望去,可见齐桓公墓。九层的台基是土垒起来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修建这两座大墓的?据说他们来齐国参拜的时候,要向自己国家的土壤进贡。专家说,这两座墓上的土都不是本地的土,颜色也看得出来是从外地运来的。
当地有传说,说齐桓公墓不一定就在这个高高的土丘下面,齐桓公埋葬的土丘,可能就在齐桓公墓南面的那些无名土丘中。这个传说也有道理,因为历代帝王都有许多假坟,称为“虚墓”,以防盗掘。楚平王要是有许多“虚墓”,也许就不会遭遇伍子胥尸首被鞭打三百下的命运。曹操的“七十二疑墓”就是通过设置假墓来防盗的手段。关于齐桓公墓防盗,还有不少传说。附近村子里的很多人都知道,站在二王陵向南望去,青州邵庄兴旺村一带依山傍水,有一些无名古墓。上世纪九十年代,下过大雨,一些金、银、玉石等小宝物被冲刷出来,一些农民在耕田时捡起来带回家。据说有几个人在那里挖出过一件金衣玉衣,但因为不懂它的真正价值,就把上面的玉片拆开,当玩具分了。后来,盗墓者闻讯而来。据附近村民回忆,晚上睡觉时如果听到闷响,那多是盗墓者在墓地里放炮盗墓。当年,有两个兄弟下到这些无名墓下,就再也没有上来。据说是被古墓中一种防盗设施投毒所害,具体手段不明。据《史记·齐泰公二世祖》(卷三十二)关于齐桓公墓的记载,齐桓公墓中有一处“水银池”。晋代盗墓者心机很深,为了验证是否有毒,就牵着一条狗进去,发现狗没中毒,就大胆进去盗走陪葬品。许多皇帝在墓穴或棺材里偷偷放置有毒物质,甚至故意在尸体上涂抹毒药,形成“尸毒”,让盗墓者不敢贸然进入。进入者要么染上顽疾,痛苦一生,要么当场中毒身亡,遭遇与进入埃及金字塔同样的命运。这种防盗墓方法也是中国古代对抗盗墓最常用的“毒”招。综上所述,虽然很多文献记载位于三山口的二王墓是陵墓所在地,但从来没听说有人从那里盗走了什么宝物,反而这些无名古墓中都出土了文物(无论是官方还是盗墓形式)。既然二王墓可能是虚构的,那么从上面往南看,哪一座出土了文物的无名古墓是齐桓公墓呢?无论是文献记载的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世阳村西北的高大陵墓,还是传说中的青州市邵庄、杏王庄等地的无名墓葬,都是在青州境内,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三座山
青州市义都街道办事处东高初级中学学务中心主任、历史老师崔怀勇带我们去了二王墓。他说,不登上二王墓顶,很难真正理解“三山口”是什么意思。他提到的二王墓,就是前文提到的二王墓,位于青州市义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洋村西北。墓顶燕子斜飞,蝴蝶翩翩起舞,芳草萋萋,真是送别之情溢于言表,荒凉的墓地上长满了青草。
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三座山峰便是前文提到的顶祖山。顶祖山因三座山峰而得名,分别是紫金山、牛首山和土头山。紫金山又被当地人称为辛庄子山,山上开满了紫金花。上世纪七十年代,紫金山水泥厂因紫金山而建,不过现在已经被个人承包了。山峰已被开凿地下,现已禁止开采。
三山脚下,一对中年夫妇从一片枣园里走出来,指着邻居家的地说,邻居家的玉米一直种到岐岭镇郑家沟村的院子里。
张石洋村北面的三山脚下,住着一群自称齐王的老人,他们修建了一块供老人活动的泥土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青州市东高镇太极拳协会太极宝地”,场内还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一个硕大的红色“武”字。他们经常来这里练拳练剑,颇有齐国鼎盛时期的风采。
两位国王的墓葬位于东西平行的三座山峰之间,长眠的齐王头枕群山,脚踏淄博河,确是一块风水宝地。传说齐桓公本想将自己的墓葬选在临淄城西的愚公山,而不是城南的顶祖山,因为葬在顶祖山上,会毁掉临淄作为泱泱大国都城的风脉。但他很清楚自己的五个儿子不孝,总是反对自己,于是齐桓公便反口而说,让五个儿子把他葬在城南的顶祖山上。或许是出于良心的考虑,新国王这次听了父亲的话,真的把齐桓公葬在了城南的顶祖山上。(他还把为齐桓公而死的颜娥儿,很人道地葬在了齐桓公的身边)。当地百姓说,这样会破坏临淄的风水,齐国就永远不会像齐桓公时期那样辉煌强大了。因此,有“齐王葬在三山口,临淄不为都”的说法,至今在当地流传。顶祖山上,芳草青青,蝉鸣声声。明代诗人王滚在《景公墓雨》一诗中,就曾描写过两王墓附近的初春景色:小店疏篱野水旁,愿让闲客暂避清凉。
云遮枣叶,村里一片漆黑;雨洗刺花,路边飘香。
我尝了酒邀左邻右舍一齐醉,又借了驴去找庙宇。
在我的眼前,田野的痕迹依然存在,上面长满了杂草。
四王之墓
凡来青州市看“二王墓”必看“四王墓”,那么“四王墓”的情况就不能不提了。“四王墓”又称“四大英雄墓”,当地群众俗称“四代墓”、“四女墓”、“四王墓”,是战国时期天齐国魏王、宣王、闵王、襄王的墓葬,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原东皋镇顶祖山西南,青州市邵庄镇境内。四座陵墓依山而立,一基四峰,东西并列,巍峨如丘陵,连绵不断。陵基东西总长541米,直径约45米。从西向东依次为:第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第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第三为齐闵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第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座墓葬相距100至160米,犹如四座山峰并立,雄伟壮观。在“四王墓”后面还有四座小墓,墓内没有土,应为祭祀陪葬墓,当地人称之为“狗墓”。四王墓无论从建筑规模、形制、文化内涵、文物完好程度、历史研究价值等方面看,在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们堪比历代帝王的陵墓,因此有专家称之为“东方金字塔”。
四王墓在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和《齐籍补遗》、明嘉靖年间的《青州府志》、顾炎武的《四王墓》均有明确的记载。四王墓的主人之一是齐威王,名田隐齐(郢齐),在位时间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他是一位知错能改、才华横溢、有谋略的贤明君主。他采纳淳于髡、邹忌等人的建议,整顿吏治,悬赏纳谏,“大放厥词”,使齐国国力强盛,成为战国七国之首;他还利用孙膑、田忌等人,于公元前353年出兵救赵,公元前341年救韩,围魏救赵。他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强国魏国,从而一统东方,使齐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第二位墓主是齐宣王田辟疆,齐威王之子,在位时间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在位期间,他治国有方,善于用人,进一步巩固了齐国“七雄”之首的地位。这是战国时期齐国最富强的时期。他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的规模,广纳天下贤士,发展文化事业,使稷下学宫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派大将匡章带兵前去调停,不到两个月便攻占了燕国都城,差点灭掉燕国,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的强大。第三位墓主人是齐愍王,即齐宣王之子天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齐愍王在位初期,国家强盛,公元前288年与秦武王相约,分别称东帝、西帝,公元前286年灭掉宋国。随后,他又攻打楚国,占领了楚淮以北的所有土地。随后又入侵三晋,使魏、鲁、邹三国的国王臣服于齐国,并扬言要取代周天子。由于齐愍王野心勃勃,咄咄逼人,任性跋扈,引起了各诸侯国的不满。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韩、魏、秦攻打齐国,燕军直逼临淄。齐闵王向东逃到莒城,向楚国求救,被楚将所杀。齐闵王死后,齐将田单以火牛打败燕国,收复了齐国领土。公元前279年,齐闵王之子齐襄王从莒回到京城临淄。第四位墓主人是齐襄王田法章,即齐闵王之子,在位时间公元前283年至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接受闵王教诲,和诸侯,重建稷下学宫,恢复了齐国国力。但齐襄王心胸狭隘,妒忌田单,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齐国经过四年战争,国力大大削弱,所以齐襄王时期,齐国的地位并没有明显提高。
燕额尔
齐桓公晚年时,姜小白被三个大臣围困,只剩下墙上一个洞。起初还有太监来送饭,后来就不来了。病弱饥饿的齐桓公想坐起来却没有力气,便叫身边的仆人,可是没有人来。齐桓公眯着眼睛,茫然地等待着。突然,一个人从墙上掉下来,齐桓公睁开眼一看,是一个翻墙而来的女子。等那女子推开窗户跳进来时,齐桓公一看,原来是他的妃子颜娥儿。齐桓公又惊又喜,使尽全身力气问,你怎么在这里?颜娥儿说,我曾经在马车上得到过主子的恩惠,一直想报答主子,所以我不顾性命来到主子面前,翻过墙,冒着生命危险来见主子。话未说完,我已哭了起来。齐桓公又悲又喜,眼含泪花地说,爱奴,我饿了,求你给我打点粥来。颜娥儿道:“我该死,打不到粥来侍奉主公。”齐桓公道:“那你给我拿杯水来解渴。”颜娥儿道:“我也打不到水。”齐桓公问:“这是为何呢?”颜娥儿道:“易牙、叔刁作乱,守住宫门,筑起三丈高的墙,把里外隔开,不许人出入。”齐桓公问:“我儿子也进不来吗?”颜娥儿道:“你儿子被他们二人堵住了,进不了宫。”桓公叹息一声,说:“我真后悔没有听管仲的话,用了这三个小人,才落得今天的下场。天啊,难道齐桓公的下场就是这样吗?”他哭了好几声,吐血不止。他又对颜娥儿说:“真是可悲啊!我齐桓公有六个妃子,十多个儿子,竟然一个都不在,只有你一个奴才送我到最后,平日里没有好好待你,真是惭愧。”
颜娥儿说道:“大人,请您好好保重吧。您若死了,我愿意与您同死,我愿意跟随您去另一个世界,永远为您效劳。”齐桓公深受感动,他很想抱住这个可怜的女人,劝她好好活着,可是他却更加无能为力。他现在还能说什么呢?他用袖子蒙住脸,说道:“唉,我死了,怎么面对管仲呢?我死了,怎么面对管仲呢?”他叹息了几声,扬尘而去。颜娥儿看到齐桓公奄奄一息,痛哭流涕。她想在外面叫人,可是墙垣森严,她的声音根本听不见。她想翻墙而过,可是找不到立足之地。颜娥儿哭得晕了过去,直到眼泪都干了,她才想起了自己的诺言。于是她叹息一声说道:“我说了‘我要和你一起死’,但是葬礼不是我一个小女孩能办到的。”燕娥儿跪在齐桓公的身旁,擦干眼泪,解开衣扣,脱去衣服,轻轻地盖在齐桓公的身上,然后站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用肩膀掀下两扇窗户,用衣服盖上,像棺材和泥土一样埋了下去。最后她跪下来,给齐桓公磕头,做最后的告别。大人请你慢慢走,等小奴送行!她一头撞在柱子上,脑裂而死。张世阳村的老者恭敬地指着燕娥儿的小坟说道:“为齐桓公而死的燕娥儿,就葬在齐桓公的旁边。”看来齐桓公东北角的小墓很可能就是颜娥儿的墓。谁会不同意把一个忠于爱情、为爱而死的女子葬在齐桓公身边呢?一个悲剧宫廷爱情的牺牲品。
一个被王室情爱压迫的失恋女子。一个懂得爱情箴言的幸福女子。齐桓公弥留之际,才知道颜娥儿才是放弃世间一切后,真正陪伴他的人。据史料记载,在齐陵镇郑家沟村南二王墓附近(即今青州市张世阳村西北的二王墓),有一座颜娥儿墓,墓高7米,直径9米。青州市北辛村一位老人刚从二王墓山坡上的自家枣园回来,听老一辈人说,颜娥儿墓东侧为女泉源头,那里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水清澈见底;以往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的庙会,更是商贩云集,热闹非凡。
文/洪波 崔怀勇 策划/杨连斌 摄影/王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