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向甘地墓敬献花圈的深刻含义

发布时间:2024-09-02

甘地陵( )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东郊亚穆纳河畔,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 )的火葬之地。墓地空旷,绿草如茵,偶尔绽放出黄色和白色的花朵,昼夜常亮的灯火。周围的塔楼厚重宽阔。陵墓主体是黑色大理石方形平台,没有任何浮夸的装饰,极其朴素简洁,正如甘地鄙视权力、崇尚荣誉、心胸单纯的性格。

然而,这片不起眼的圣地却像一个强大的精神磁场,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怀着敬意和谦卑,脱掉鞋袜,赤脚走进墓地,从心底悼念墓地主人圣雄甘地。据悉,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最早称呼甘地为“圣雄”,源于梵语敬语,意为“伟大的灵魂”。几乎每位到访印度的重要外宾,都会在甘地墓前敬献花圈或栽种常青树,以表达对这位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的敬意,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等。无论你是权贵还是平民,在这里你都是“普通凡人”。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次访问印度,向甘地墓敬献花圈,无疑主要表达了对甘地和印度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中印世代友好的期盼。

甘地一生提倡“非暴力”,证明了信仰和精神的力量。甘地为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以无私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带领印度人民打破殖民主义的枷锁,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不仅鼓舞了印度人民,也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印度独立后,为了消除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弥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争端,甘地四处奔走呼吁消除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弥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争端。他以绝食的方式警示人们和平共处。他为此被暗杀时,身边只有一双木鞋、一本《薄伽梵歌》、一副假牙和一副破损的铁框眼镜。此外,去过甘地陵墓的人都知道,陵墓出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甘地1925年在《青年印度》一书中列举的“七宗社会罪恶”:无原则地从事政治、无劳动地聚敛财富、无良心地追求享乐、无个性地拥有知识、无道德地经商、无伦理地从事科学、无奉献地崇拜神灵。纵观当今世界各种严重的罪恶,都与甘地列举的“七宗社会罪恶”有关。李克强总理向甘地陵敬献花圈,既是对印度这个伟大东道国的尊重,也是对甘地这位“伟大灵魂”的敬仰。

甘地生前曾对中国表示同情和支持,钦佩中国悠久文明的光辉历史,认为中印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同路人”。据悉,他十分关注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1939年曾派后来成为印度开国总理的尼赫鲁访华,了解中国反帝反殖和民族独立解放斗争。李克强总理向甘地敬献花圈,间接让人回想起甘地时代中印两国相互同情支持、相互扶持的岁月。当前,中印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中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互动十分频繁,未来发展前景无限广阔。只要双方保持甘地的“纯洁”和“坚韧”,换位思考,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妥善处理矛盾分歧,以包容和善意相互理解、相知相知,中印两国就能以东方外交的智慧和深度,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一道亮丽的东方色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