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题:公益墓地卖数百万元商业墓,基本农田违法建墓——多地“黑墓地”现象排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公然以公益公墓名义出售墓地、打着“生态安葬”项目旗号悄悄经营公墓、在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大规模修建坟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益公墓不得开展经营活动和对外出售墓地,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民政部门批准不得建设殡葬设施。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多地存在违规建设、销售“黑墓地”的情况,一些购买者被骗并涉及维权纠纷。
公益墓地、生态项目成为“黑墓地”赚钱工具
我国公墓分为商业公墓和公益性公墓,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只有商业性公墓才可以合法出售墓位。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经营者制造各种借口,经营“黑公墓”。
——公益墓园售卖商业墓。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的“德陵墓园”是当地民政局批准设立的农村公益墓园,按规定只能为当地村民提供骨灰安置所等服务,但记者调查发现,该墓园明目张胆地向社会售卖墓穴。
记者近日到场探访看到,“德陵墓地”占地数百亩,数万座坟墓密密麻麻。墓地附近的山坡上,挖掘机正在对墓地进行挖掘平整,露出大片山体,十分引人注目。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的墓地供不应求,埋葬在这里的大多是外地人,一些较早埋葬于此的村民甚至被“动员”迁出。
在“德陵墓园”营业厅,销售人员称,“不管你是其他区县的,还是外地的,还是国外的,只要付钱就可以买。”记者调查发现,围绕着“德陵墓园”的公益性公墓审批文件,其实有“德陵墓园”、“盘龙台墓园”、“德陵村墓园”三家不同的对外经营主体,这些经营者均向买家提供各类墓葬的报价,甚至包括价值数百万元的定制豪华墓。
——打着“生态葬”项目旗号非法经营墓地。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大力提倡“生态葬”。记者致电一些自称提供“海葬”、“树葬”服务的公司发现,其中不少公司实际上是经营墓地。北京一家名为“安陵园”的非法墓地,打着“海葬”旗号,销售人员却在销售“黑产”墓地。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根本没有经营墓地的资质。
“水泉沟十三坟纪念林”被誉为北京首家原生态“树葬”墓地,但记者发现,这是一处早已在当地民政部门官网上举报过的非法墓地,目前仍在非法售卖墓地。
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看到,墓地两侧山体正在修建,数万座大大小小的坟墓已被夷平出售。“水泉沟”销售人员称,坟墓随时可以购买,但必须签订认养绿地(纪念树)协议,认养费用包含“纪念碑、天然石块、护栏”等坟墓建设费用。
——在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区内违法修建墓地。在陕西省城固县老庄镇老庄村,记者看到一块约4亩的基本农田被夷平修建墓地。当地政府查明,这是村民的承包地,村民擅自将其改为墓地出售。
在福建泉州、浙江乐清、粤东等地,一些未经批准在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旁修建非法墓地,或夷平大片生态林地,甚至占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造豪华坟墓。
低价征地开发部分“黑坟场”,均价堪比市内学区房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各地“黑墓地”大多采用租赁或者承包土地的方式,开发成本极低,可以说是暴利。
北京“德陵墓地”及其周边一些非法墓地的价目表显示,一座完工墓穴的价格在2万至6万元不等。在其中一处非法墓地,记者看到,多处占地数十平方米的豪华墓穴正在建设中,一些号称“风水极佳”的自选墓穴每平方米售价达10余万元,均价堪比市内学区房。
据了解,虽然出售价较高,但“德陵墓”等公益墓地土地一般都是无偿划拨的。
一位墓地建设专业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大约可以建350个标准墓穴,按照目前“德陵墓”每座墓穴约2万元的均价计算,每亩收入约700万元。由于这些非法墓地基本不用缴纳土地使用费和营业税,利润十分惊人。
在陕西省城固县老庄镇老庄村,记者发现,包工头仅花4万多元就承包了约4亩基本农田,并在1亩土地上修建了7座墓地,并以每座5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当地一家企业的员工,很快收回了承包地的全部成本。
记者发现,不少“黑墓地”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利润链条。其中,墓葬修建所需的碑石、天然石、护栏等石材均可就近供应,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此外,一些当地村民成为墓地中介,每成功介绍一个卖家,他们就能获得相应的佣金。一些村民还在“黑墓地”周边开设了多家殡葬用品专卖店。
多地专项治理需多部门协同执法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大城市商业墓地价格过高、找墓难等问题催生了“黑墓地”需求。近年来,全国多地对黑墓地开展专项整治,但一些“黑墓地”却迅速“死灰复燃”。
北京市昌平区殡葬管理处在其官网上公布了13处非法墓地名单,其中十三陵镇就有8处。但记者发现,这些非法墓地中,很多还在开发出售。
在一些非法墓地的门口,记者看到当地民政部门竖起了一些“非法墓地”警示牌,但大部分都被不同程度地遮挡住了。有的“非法”二字被其他牌子遮挡住了,变成了“黑墓地”的牌子。有的甚至被彻底包裹住、遮挡住了,变成了“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牌子。这些非法墓地的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一些“黑墓地”推销员公开表示,只要扩大到几万座墓地的“既定事实”,政府就不会拆除。
记者发现,这些“黑坟场”大多是通过非法圈地,甚至破坏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国家风景名胜区等方式修建的。但这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未受到当地国土、林业部门的有效制止。
此外,购买“黑墓地”的消费者权益也得不到保障。有受害者告诉记者,他们向黑墓地经营者要求退款时,一般都被告知不能退款,即使可以退款,有的经营者还会要求收取30%的“手续费”。
北京民政部门投诉热线工作人员坦言,目前非法墓地的发展难以遏制。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黑墓地”现象整治力度很大,昌平区民政局还成立了以镇街违法拆迁队为主体的镇(街)殡葬管理督查组。但广大群众都有安息的想法,如果将人葬在非法墓地,执法和处理确实有难度。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成等专家表示,“黑墓地”现象与当前国家“殡葬改革政策”相悖,损害生态环境和业主权益。但目前民政部门只能责令限期整改,没有强制执行权。与其赚取的巨额利润相比,处罚力度有限,必须标本兼治。应加强民政、土地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执法力度。(记者李建国 刘硕 陆昂 杨逸晨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