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
“新职业者”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感受?记者采访了新兴职业的从业者,与这个挑战变革的新群体对话。
天还没亮,英俊(网名)就被电话铃声吵醒,他匆忙起床,收拾东西,4点51分来到店里。
客户称,自己家的仓鼠凌晨突然死了,自己又伤心又害怕,为了给它一个体面的送别,就找到了英俊。
英俊是一名宠物殡葬师,随着宠物经济的兴起,这个新兴职业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暴利”“灰色地带”是社交媒体上很多人给宠物殡葬师贴上的标签。然而,这些从各行各业转型而来的宠物殡葬从业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是情感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提供者,是一群“植星人”。
特别告别仪式
早上五点,英俊就已经开始在店里工作了,她服务的对象是一只刚刚去世的仓鼠。
清理完仓鼠的身体后,英俊将它放在告别室的小床上,铺上干净的木屑,点上小烛台,放上一张照片。客户忍不住哭了起来。英俊轻轻关上门,留下他们两人独处的最后时光。
1995年出生的英俊,从创业开始就已经习惯了类似的突发状况,他经常是凌晨起床,或者从白天忙到半夜。
英俊(后排左)在工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之所以转行做宠物殡葬师,是因为她很爱小动物,养过加菲猫、豹猫、柴犬、泰迪犬等。英俊说,之前养的加菲猫得了心脏病,发病和死亡都很突然。“当时我完全糊涂了,就直接找了宠物火化机构。”但当时还没有完善成熟的宠物殡葬服务,火化就是结局。捧着猫咪的骨灰,英俊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自己还没来得及跟它好好道别。
“如果死去的宠物能化作星星,那我们就是种下星星的人。”英俊说,当宠物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宠物殡葬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积极的情感价值和人文关怀,帮助它们处理“毛孩子”的来世,提供安慰和陪伴。
此前,英俊一路读到“985”硕士,毕业后在大学就职,经过几年的“折磨、内耗”,她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2022年底辞职后,她在大连开了一家宠物殡葬店。
1996年出生的应浩也有类似经历。他毕业于北京一所“211”大学,做过两年家具设计师,但“精神状态很差,每天都想辞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篇关于宠物殡葬师的报道,客户抱着金毛犬哭泣的场景让他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2019年底,他正式转行。
创业之初,最大的挑战是“找房子”,英浩说,因为涉及到“丧事”二字,大部分房东都不愿意买房。
与此同时,英豪在寻找店址时还有另一项硬性要求——一个充满阳光的独立庭院。“我们想打造一个尊重宠物、尊重顾客、尊重邻居的私密环境。”
几经周折,英豪在北京朝阳区东五环的一个公园里租下了一间700平方米的庭院,门口的小白门极其隐蔽,需要密码才能进入。
院子里的树上、屋檐下挂着几串风铃。“风铃在风中摇曳,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灵魂’回归了。”英浩说。
走进房间,高挑的天花板设计、纯净淡雅的主色调、简洁的物件陈列,让人仿佛来到了一座艺术馆。
英豪会客厅摄影实习记者戴云
英豪介绍,内部主要分为接待区、清洁室、告别室、储藏区、产品展示区等。休息区的墙上,两面大墙贴满了已故“毛孩子”的照片,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开业三年来,这里共计送走了约5000只宠物。
告别室里的纪念册。实习记者戴云摄
近年来,随着宠物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宠物的重视,宠物殡葬服务需求逐渐增多。《中国宠物殡葬服务行业发展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宠物殡葬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4.33亿元,较2021年增长14.45%,预计2023年将达到18.25亿元左右。
完成一次“生命教育”
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宠物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宠物殡葬服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和选择。
去年9月,英俊收养了一只13岁的白色小狗,名叫“波波”,主人是英国人。主人是个腼腆的男孩,小声问“波波”怎么躺在那儿了?”英俊蹲下回答说,有点累了,就回自己的星球去了。
小狗“波波”的葬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小男孩又问:“它死了吗?我再也见不到它了?”英俊想了想,委婉地说:“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它会活在你的记忆里,这些记忆是波波带给你的礼物,只要你记住,爱就会让你们永远活在彼此的心里。”
小男孩好像明白了一样点了点头,然后踮着脚走到狗狗身边,小声说道:“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这是英俊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一幕,她借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在小男孩心里埋下了一颗生命教育的种子。
作为宠物葬礼承办者,每天面对死亡,你是否感到害怕、难过,甚至沮丧?
“死亡不是禁忌或恐惧,因为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英俊说。动物们都肩负着使命,教导我们什么是生与死,什么是尊重与同情。在这里,爱不是结束,而是重新开始。
英豪坦言,自己在这里见证过很多亲密关系,但都只是肉体上的结束,并没有精神上的结束。“至于我,不仅不会被卷入情感黑洞而无法自拔,还会继续从工作中汲取能量,自我疗愈。”
英豪认为,这和他童年的经历有关。小时候参加过亲人的葬礼,感觉殡仪馆冷冰冰、漠不关心,对死亡只感到恐惧和难过。多年后回想起来,他发现“死亡教育”的第一课实在太糟糕了。
刚开始关注宠物殡葬行业时,他发现当时的设计“丑得不行”——告别室四周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假花。“我无法想象当我的猫去世后,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它去告别。”于是英浩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这家店,追求简约治愈的装修风格。
英豪设计的告别室。见习记者戴云摄
“阳光很重要,多晒晒太阳能让人与自然更亲近”,英豪特意设计了朝南的大落地窗,“对于失去亲人的客户来说,感受到温暖也是一种治愈。”
真的有那么好赚吗?
“月薪过万”“超火爆”“女生必备证件”……如今,宠物殡葬风潮在社交媒体上愈演愈烈。这个职业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投入少、利润高、回报快”呢?
英浩说,“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工作不规律”是宠物殡葬师的共同特点。有时白天没人来,但从晚上七八点到深夜都有顾客来。也有可能连续几天都没有顾客。“吃饭要看天气”,英浩说,忙的时候没饭吃,闲着的时候就像老头子一样。
他算了一笔账,平均每天大概有三单,一个月有近百单,扣除杂费,员工们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左右,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赚钱”。
“至于价格,你自己决定吧。”英浩说。根据价目表,后续护理服务根据宠物的重量而有所不同。例如,如果宠物的重量不足 5 斤,则需要 600 元。此外,你还可以选择接送车、鲜花礼品和纪念品等增值服务。“当你来我们这里时,无论你花 600 元还是 6000 元,你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你带回的东西有多少。”他说。
“价格虚高”、“流程不透明”、“灰色行业”是很多人对宠物殡葬行业的印象。长期以来,由于监管部门不明晰,该行业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被质疑也是宠物殡葬师曾经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困境。
创业初期,英豪一直对父亲隐瞒,因为父亲认为这个行业很“低端”,与自己的大学专业无关。直到两年后他出了名,父亲才逐渐转变态度,甚至为他感到骄傲。
英浩觉得,父亲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态。因为不了解,所以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相对较低,甚至误解比较深。“但那些了解或者接受过我们服务的人,基本上都是很认可、很满意的。”
英豪清洁室摄影实习记者戴云
未来在哪儿?
去年年初,英豪尝试做学员培训业务,目前已经培训了十多批学员,每批约30人。“学员数量少,是双向选择。”英豪解释道,培训的目的是通过选拔,培育优质门店,带动行业竞争,针对目前行业风气“腐败”的现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什么人适合这个行业?英浩认为,想赚快钱的人不适合,想赚长线钱的人适合;养宠物的人适合,不养宠物的人肯定不适合。
他认为,准备尸体、操作设备等技术很容易学,但宠物葬礼师最核心的能力是与人打交道,接受和处理不同顾客的情绪。“一个好的宠物葬礼师要随机应变,就像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大堂经理一样。不同的是,他要处理人们的悲伤。”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法律规定不能随意丢弃动物遗体,但尚未具体实施罚款。相对而言,国外宠物殡葬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有温度、值得信赖、富有创新精神的宠物殡葬品牌。”面向未来,英俊计划扩大业务范围,包括提供宠物殡葬咨询、纪念品定制等服务,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和营销策略,满足更多“宠物父母”的需求。
“真正冷静下来之后,还是觉得自己挺无能的”,英豪发现,所有的来访者走出门后,都“断网了”,但他们的自我治愈之旅才刚刚开始。
客户的心理治愈就是他下一步想要做的事情。
封面新闻 实习记者 戴云 记者 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