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4日报道(记者杨金光、编辑彭嘉丽)24日,哈尔滨市第21场、今年首场集体海葬活动在大连老片头海域举行。悲喜平息,83名逝者的骨灰被花瓣簇拥“安葬于海”。海浪汹涌,带走了逝者的骨灰,但对亲人的思念却永存。如今,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环保、生态的殡葬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据悉,今年哈尔滨将举办两次海葬,根据具体登记情况适时增加海葬数量。
海葬仪式上,主持人深情地宣读了催人泪下的悼文,家属们举行了默哀仪式。亲戚们用白丝带系在可降解骨灰盒上,然后向可降解骨灰盒献上一束菊花,以纪念已故的亲人。最后的告别。在鲜花和亲人的祝福中,降解罐被缓缓放入大海。它在海面上漂浮了一会儿,然后就慢慢沉下去了。海浪包围了水箱和花瓣,飘向远方。
殡葬工作人员帮助家人将骨灰装进罐子里。
瓮由可生物降解的粘土制成
海葬活动海域是经海洋水产部批准的海域。该区域已被测量,适合海葬。该区域属于海沟区域。骨灰瓮沉入海沟,融入大海,不会对岸边和周围环境造成任何影响。
据工作人员介绍,大连海葬时扔进海里的骨灰盒都是用可生物降解的粘土制成的。另外,骨灰经过高温焚烧,无毒无害。
释放骨灰。
申请人数逐年增加
自2009年哈尔滨举行首例海葬以来,海葬死者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9年仅有16家,2011年为39家,2013年为95家。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数量大幅增加,2016年达到233家,今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海葬送别亲人,以及部分市民因身体或工作原因无法参加,哈尔滨市自此首次推出撒骨灰业务。 2013年第11次海葬,至今已撒骨灰105次。此次海葬中,工作人员撒下了17颗骨灰,为历史之最。
死者家属将骨灰撒入大海。
市民小霞告诉记者,十年前,她通过哈尔滨市举办的第一场海葬送走了父亲。今年她和爱人报名送妈妈。在她去世前,她的母亲多次告诉她,必须将她海葬,这样她才能与丈夫团聚。小霞说,如果明年时间允许,她会再次报名参加海葬,清明节来大连祭奠父母。 “父母为了孩子辛苦了一辈子,我觉得让他们的灵魂回归大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非常好的。让大海为了我们孩子永远陪伴父母。”小霞告诉记者。
花瓣和纸鹤在海中飘荡。
我们将继续优化流程,缩短海葬排队时间。
“绿色殡葬方式既经济又环保,将是未来殡葬的趋势。”哈尔滨市殡葬管理所西花园主任万启华说。哈尔滨市有关部门正在尝试通过墙葬、树葬、草坪葬等多种方式减少墓地用地。实行骨灰海撒是另一项重大改革。
万启华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海葬服务流程,探索海葬新模式,缩短海葬等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