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公布了《民政职业大学2024年招生计划》,现代殡葬管理等5个专业首次纳入学校本科招生计划。 “全国首个殡葬专业本科专业”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在长辈眼里,选择专业就等于选择行业,而从事殡葬行业并不是一份理想、体面的工作。随着本科专业的设立,是否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涌入殡葬行业?殡葬行业被堂堂正正地摆上了台面。哪些因素在推动它?
01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冷门王”殡葬行业竟然走红了。曾经被视为“坑”的职业,如今却成了“炙手可热的糕点”。
去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一位老师表示,“殡葬专业就业率接近100%”,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多家单位“预定”。贵阳市景云山殡仪馆的数据显示,其159名员工中,36%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厦门殡葬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曾表示:“80后、90后是厦门殡葬行业的主力军,也不乏几位00后从业者。”
从这一点来看,本次本科招生并不是一时的举措,也不是教育资源的“卷入”。
当前,新兴职业百花齐放,岗位需求远超传统行业。有些职位是技术变革的产物,比如“胡萝卜跑”无人驾驶安全员;有些岗位薪资高,有空闲时间,比如人工智能AI设计师、自媒体主播、游戏陪练教练等;有些职位是出于生理和情感的需要而诞生的,比如宠物殡葬师、医院陪护员等。
随着社会葬礼观念的变化,人们不再回避谈论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殡葬行业的重要性以及从业者的责任和使命,开始思考生命、关注死亡教育。他们甚至主动为殡葬业“正名”。
从更深层次看,高校专业设置也是市场需求向高校传导的结果。近年来,殡葬行业的发展对相关人才产生了刚性需求,而社会相关人才供给却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大学应该承担起孵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历史责任。
事实上,早在殡葬专业正式“升级”之前,就有不少高校专门开设了殡葬专业。据介绍,2020年至2022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葬专业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湖南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比本科分数高出十几分。
02
为什么已经摆脱了污名化标签的殡葬行业现在才被公开推到风口浪尖?
职业观念的变化。如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再谈论“死亡”,也不再被殡葬业吓倒。更多的大学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愿意加入殡葬服务行业。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报道,一位90后硕士工作者从房地产设计师转行殡葬园林师,在这个职业中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在“生命站”中发现了新的职业价值。此外,葬礼服务是最终的必需品。无论时代潮流吹向何方,都不用担心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此外,简单的人际环境和安静的工作环境是该行业的独特优势。这类工作对于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非常友好,因此在这一群体中很受欢迎。
专业要求提高。如今的殡葬职业,已经不再是普罗大众心目中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低技能工作。殡葬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无论是处理遗体、准备葬礼还是提供咨询和指导,他们都在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业者在处理死者善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死者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这需要他们具备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整个过程不仅要有序进行,让死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还要让家属感到安慰和理解,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工作需求。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殡葬服务需求将持续增长。民政部年报披露的殡葬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遗体火化数量和火化率逐年上升。每年火葬数量基本在500万具以上。人才缺口巨大,专业实用型人才供大于求。一方面,高校殡葬相关专业就业率较高,工作岗位比较稳定,收入福利也不低;另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100万。工作难、岗位少,很多年轻人在选择高考考生时都把目光投向了殡葬行业。
03
当前殡葬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单纯提供传统殡葬服务、殡葬服务、祭祀服务,向各类服务注入人文、环保、临终关怀等理念。如何培养一大批有技能、有文化、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必答”、“首答”的问题。
社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开展殡葬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涵盖文化教育、管理、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构建学生综合知识体系,为就业做好专业学习准备。此外,还要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职业教育真正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量身定制”的职业教育项目。
让产教融合发生“化学反应”。正确引导殡葬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检验和提高实践技能。殡葬教育和研究工作者要以本本科专业的设立为契机,解决行业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助力规范殡葬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同时要密切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作用,加快专业学科理论与行业应用系统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更新新知识。提升殡葬行业工艺技术,巩固就业竞争优势。
树立“生命摆渡人”的理念。做好技术技能教学、政策研究等基础工作后,下一步重点是向学生传递殡葬文化优秀精神内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筑牢学生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自信。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用互联网思维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殡葬文化。社会主流媒体应提供正确引导,逐步消除对殡葬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偏见,让社会感受到殡葬行业的专业价值和意义,增强职业认同,激发职业精神。
殡葬行业的兴起代表了社会趋势的变化。尽管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刻板印象不可能一朝一夕扭转。在赢得“专业人才”尊严的道路上,殡葬从业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星光不管谁在远行,希望的曙光总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