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入式)蔡建平中国严格的丧葬习俗等级制度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影响中国人民数千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习俗。其中,丧葬习俗和许多习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起初,人们并没有埋葬死者。后来由于古人的迷信,鬼是由灵魂所化的。他们相信独立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并对鬼魂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进而演变为鬼崇拜!为了避祸求福,古人改变了对死者的蔑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在阴间生活的各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骸,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便应运而生。 《孟子·梁惠王》云:“生无悔,死无悔,王道之始”。当生、健康、死、葬都各就其位时,王道、天堂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了。在古人眼中,丧葬不仅仅是埋葬死者,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道德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葬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和孝道。正是因为丧葬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历代以来受到朝廷和百姓的广泛重视,培育了繁荣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事物死了,事物又活了。在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下,古人心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居住的现实社会和鬼魂居住的阴间。
死亡就像搬家一样。 《荀子·论·礼记》云:“行丧者,以活者装饰死者,以活象送死者。”古人遵循儒家礼法。儒家崇尚孝道,特别注重死之礼。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生时,以礼做事;死时,以礼埋葬,以礼祭祀”(《论语·魏征》)。儒家经典《礼》、《礼记》为后世的丧葬制度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深深烙上了儒家的烙印。人死后和埋葬前的丧葬活动,古代统称为“丧礼”。古人说,死亡有多种名称。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死,大夫曰亡,士曰不贤,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二》)。生前有尊卑的差异,死后的头衔也不同。层次结构清晰。这些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不同理解。人死后,应该将坏消息告诉公众。丧葬过程中,使用中药帮助人们哭泣。后世,为了保证哭声日夜持续,并表现悲伤的气氛,一些死者家属往往请仆人、妾室、婢女帮忙哭泣,甚至花钱雇外人或乞丐来哭泣。代表他们。替死者哭泣的人与死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真诚地哭泣,而只是为了为主人尽义务或获取金钱。他经常作秀,声音悲伤,看上去快乐,出了不少丑闻,为世人所非议。
《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扮演过这种角色,但他急忙跑到葬礼对面的婚礼场地,挨了一顿打。丧事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最后的衣服,放入棺材,称为入殓。丧服的套数取决于死者的身份。死者下葬时所穿的衣服称为“裹尸布”,俗称“裹尸布”。丧服是一生中最后一次穿的衣服,所以古人特别讲究。富裕人家花重金购买丝缎,聘请名师制作,工艺精湛,奢华至极;穷人也想尽办法购买,让快要去世的亲人不至于太寒酸。很多人也很早就为自己准备了“棺材书”。古人用铭文来识别死者的名字。铭文有一定的等级。历代制度各有不同,但都是通过旗帜的长短来表现出优劣。在埋葬死者之前,必须进行葬礼活动,通常是佛教仪式。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