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流程因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以下是较为常见和典型的流程: 1、临终关怀和死亡护理
临终关怀:当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和其他直系亲属会陪伴在他们身边,聆听他们的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个过程称为“送”,体现了子女对老人最后的孝心。
将尸体移至主院:老人去世前或去世后,家人将尸体从卧室移至主院的临时床位上。这是为了防止灵魂被吊在床上而无法超越。
2. 葬礼和讣告
宣告丧事:死者去世后,家属应尽快向亲友发出丧事通知书或探望死者宣告死亡,并告知上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必须穿孝服,戴孝帽。他不能进别人家,有人来迎接他时必须磕头。
发布讣告:讣告是死者所在单位或家属向亲属、朋友或有关单位报告丧事情况的通知或文件。它通常包括死者的头衔、死亡时间、直系亲属姓名、葬礼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3、入殓和整容
入葬前整容:死者入棺前,家人会对他进行整容,如剃头、剃脸、换身、裹尸布等。皮衣、皮裤一般是避免将其用作裹尸布,以防止死者转世为动物。整容完成后,脸上盖上白绸或纸钱。
正式入殓:死者死亡后二十四小时内,由指定人选好时间,正式将遗体移入棺材。入棺时,死者通常头朝内、脚朝外。
4. 灵柩放置
守灵:死者入棺前或入棺后,家属会日夜轮流守护死者,以示孝心。这叫“守店”或“醒神”。
安放棺材:因安葬死者需要择吉日、吉地,故棺材可留在家中,称为“卧棺”或“卧棺”。留棺材的习俗在古代比较普遍。棺材一般保存七天,有的甚至十多天或几个月。如今,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即使棺材放了,也撑不了多久。
5. 哀悼和慰问
哀悼: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死者家属的子孙就开始哀悼。男女根据与死者的关系,穿丧服、戴丧帽。孝子在服丧期间(一般为一个月或一百天),不能理发、不能行房、不能会见亲友。
吊唁:吊唁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友前来吊唁时,孝子应陪同接待。近亲和朋友通常会在灵魂面前正式哀悼,直到有人安慰他们。亲友去吊唁时,一般都会带上礼物或礼物,如牌匾、挽联、香烛、纸钱等。
6. 丧葬及安葬
丧葬准备:出殡前,先要填满“馅坛子”(上次追悼会的食物放在瓷坛子里,出殡时由大儿媳妇捧着,最后埋在墓前)。棺材),然后“扫棺材”(搬棺材)孝子抬起头,在棺材下面放了一些铜钱,然后用新扫把和簸箕扫起来清除棺材盖上的松土)。
正式葬礼:当棺材即将离开时,送葬队伍也应准备就绪。一般是长子在前举旗,二子举灵位,二子以下的孝亲举白纸包的“丧杖”,大儿媳妇举“馅坛子”。 ”。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葬礼。送葬队伍有一定的顺序和礼仪。
安葬仪式: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坟墓,将随葬品放入坟墙的龛内,扫去脚印,然后缓缓放下棺材。阴阳先生用罗盘纠正方向后,送葬者铲土盖住棺材,堆成土堆。
7. 后续仪式
圆坟:入葬墓地后,通常有原坟三天的习俗,即架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
烧七:从死之日起,每七日烧纸一次,共七七四十九日。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人们相信这可以帮助死者超脱。
此外,一些地区可能还有特定的丧葬习俗,如土葬、火葬等不同的丧葬方式,以及搭丧棚、做道场、观风水、择吉日等封建迷信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的存在,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死亡和丧葬的不同看法和信仰。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丧葬仪式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体现了不同地区、民族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