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总理就打算在北京修建革命公墓,安葬历次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于是就有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如今,八宝山革命公墓已成为全国规格最高、知名度最高、红色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公墓。
当然,最初选址的时候也经历过一些波折。
周总理提出修建革命公墓后,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瀚。根据周总理的要求,革命公墓的选址和环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要靠近城市,交通方便,环境要安静,不应该占用农田,影响人民生活。建设完成后,要进行绿化,改善环境……”
吴汉接到任务后,成立了北京市政府革命公墓筹备组。经过一番考察,最终选定了八宝山地区。
但当时的八宝山并不是无主之地。
一切都要从追溯历史开始。
一
八宝山位于今北京市石景山区,是石景山区的东大门。
我们所理解的八宝山就是八宝山革命公墓。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八宝山地区面积很大。该区北部有三座山丘并排。其上有八宝山革命公墓、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崂山骨灰园。大厅。
当时选择八宝山作为革命公墓所在地,主要是因为这里环境幽静,地势平坦。
至于为什么叫八宝山,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山上有一个宝洞,宝洞里有八件黄金宝物。有的说它出产八种矿物质,有的说是取自佛教的八圣物。
但据后来考证,八宝山产生矿物的时间很晚,至少晚于这座山的名字。
古人称此地为八宝山,主要是为了吉祥。当然,按照传统习俗,人死后应该葬在“万年吉祥之地”。因此,在老一辈北京人的心目中,八宝山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坟墓有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八宝山地区发现了多处墓葬。最早的是汉代墓葬,数量最多的是晋代墓葬。显然从这次考古结果中不难发现八宝山的历史相当悠久。
当然,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八宝山在被选为革命公墓之前也是有主人的。
这群人是一群来自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的人——太监。
这一切还要从明朝初期说起。
明朝建国前,朱元璋手下有一名大将冈兵,原是交趾人。他跟随朱元璋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跟随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并远征蒙古。由于他如此受宠,成祖后来想避嫌。他自愿净化自己,担任太监、太监,被成祖称赞为“钢”。
有道是将军,难免会战死沙场。刚冰在征伐鞑靼时死在女将军手中。据说,刚兵战死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八宝山。当时八宝山又名黑格鲁山(故名黑格鲁山)。许多老一辈人都声称,八宝山周围的村名都与刚冰有关。
这是一条切线。
刚冰战死后,皇帝同情他的忠心,在刚冰阵亡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纪念忠义护国的寺庙,其中就包括刚冰的坟墓。老北京人称其为“岗铁庙”
这不只是废话,而是有证据的。
20世纪70年代,在今天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后院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明洪武开国元勋太监纲公八铁之墓”。墓碑背面写着“照京都黑山十八里”“护国寺”四个字。
当然,关于纲冰的故事太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就说保中护国寺吧。因埋葬着名太监纲丙,自明代以来一直是太监的避难所。
按照旧社会的习俗,太监是“受过刑罚的人”,六根不全。他们大多数人老了就无法进入祖先的坟墓,只能孤独地死去。因此,太监们为了晚年的生计,选择聚在一起取暖。
即使清朝灭亡后,这一群体的人数仍然不少。
太监墓葬集中在北京的地方,除了八宝山外,还有恩吉村、中关村、定福村等。
稍微有点钱的就集中在中关村买房,养老,然后就近安葬。太监大多葬于北京西部的八宝山和恩吉村。比较穷的太监、宫女只能葬在东边的定福村。庙宇、祠堂、庙宇、庵堂、庭院是老太监退休的地方。他们死后,被埋葬在这些寺庙附属的墓地里。
二
就这样一直传承下去,直到1930年代,保中护国寺迎来了最后一任方丈辛修明。
辛修明,其实是此人的道名。原名辛连甲,别名寒辰。
从名字上不难看出,辛修明其实是受过一定的教育的。据说,他在入宫之前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屡次落榜。辛修明已经结婚生子了,但也许是因为太穷了,所以他进了宫,当了太监。
晚年,新澄还写了《老太监回忆录》一书,详细记述了他入宫后的经历。
明月的《明代那些事》也说,虽然太监受到社会的鄙视,但在旧社会,很多人选择进入宫中当太监,甚至还有自阉的情况。
具体来说,辛秀明入宫之前的情况应该与明代王振类似。
不过,新秀明也很不幸,因为他在1902年入宫。九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群太监仍然存在于后宫之中,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辛修明这样的人无处可去,只能去八宝山。
1930年,新秀明出任保中护国寺住持。
辛修明后来陆续收留了许多无家可归的老太监,甚至成立了恩济慈善会。大家都住在这里。虽然他们不是很富有,但也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定居下来,安定下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十多年,信明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变化。
1949年秋,周总理提出修建革命公墓。吴汉奉命成立革命公墓筹备小组,开始带领工作人员在北京各地寻找合适的地方。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前,北京其实还有一座万安公墓。
万安公墓建于1930年,是一座商业公墓。当然,这里埋葬着很多名人,比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生,著名爱国抗日将领马占山等。
当然,万安墓地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原因很简单,重建比较麻烦。毕竟,建国前,这里是商业墓地。
吴汉接手任务后,随政务院礼务局副局长余新庆、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自正等考察多处,均被一一拒绝。
有一次,吴汉带着他的工作人员来到北京西郊一个叫三王墓(未经证实)的地方。当时,“三王墓”是建设革命墓地呼声比较高的地方。
不过,吴汉实地勘察后发现,三王墓地势比较平坦(也有资料称,在这里修建革命墓地需要大面积的农田),并不适合建设革命公墓。
当余庆搭起凉棚环顾四周时,无意中发现了山脚下的一片森林,特意询问了周围的人:
“那是什么地方?”
周围的人告诉他:
“那是八宝山,有房子的地方就是保中护国寺,不过当地人叫它太监庙,因为从皇宫里逃出来的太监都住在那里。”
听到工作人员这么说,吴寒也来了兴趣,主动提出:
“要不我们过去看看?”
下山后,一行人直奔保中护国寺。
三
值得一提的是,革命公墓筹备组一开始确实考虑过赞扬钟护国寺,但主要有两个顾虑:
1.这里是一群太监居住的地方,有很多太监的坟墓。谈论它听起来不太好;
2、搬迁工作相对复杂。
当吴翰到达保中护国寺时,辛修明正好不在寺内。一行人在殿内太监的陪伴下,走了一圈,发现这个地方确实对他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环境安静,而且地势平坦,地势平坦。重要的是它不会占用太多耕地。
一行人检查了这里里里外外,对这里的环境都很满意。吴汉也下定决心要在这里修建革命公墓。
不过,首要的必要任务就是将太监安置在殿内。
辛秀明当然不同意。对于他和寺里的人来说,保中护国寺就是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那是一个比生命还重要的地方。他们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放过。
第二天,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商议解决办法,但辛修的话说得既是枪又是棒。
“护国寺是我们的,代代相传的,政府霸占它不是不合适吗?”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规定,国家拥有一切土地的使用权。来人也很有礼貌地向辛修明解释了这一点,并告诉他:
“我们来这里只是希望此事能有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至于你和其他人的生活安排,政府也考虑到了,会保证你们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请放心,我们人民政府一向说到做到,希望你们能够配合政府,服从安排。”
辛修明脸色难看。他从心底里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毕竟他已经管理这里十几年了,占地数百亩。这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
辛秀明回家后,怂恿寺里的太监们一起反对,甚至还故意造势说:
“政府会没收你所有的东西,并把所有人赶到农村。”
现在寺庙里的所有人都放弃了工作,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地方。国家没有责任照顾他们。那时他们将如何生存?
第二天,筹备组的工作人员一来到门口,立刻就被庙里的太监围住了,甚至在大殿里哭了起来:
“天哪,这是要把我逼到死胡同吗?”
你为什么要取代我们的位置?这个地方是皇帝赐给我们的。无论换哪个朝代,都不能破坏朝廷规矩! ”
“我们在这里谋生,你接管了,我们能吃什么,喝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喝西北风呢?”
“我们不走,看他们怎么办!”
当然,无论信明如何表现,他的行为本身都是可以理解的。
筹备组工作人员对此耐心细致,一一说服大家。吴汉派出工作人员时,还询问他们:
“我们必须尊重和礼貌地对待这些太监。他们也是穷人,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也是新社会的成员,我们不能伤害他们的感情。”
当然,国家不会忽视他们的生命。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后,寺里的太监几乎都想通了,甚至开始积极配合筹备组。
辛修明后来傻眼了,只好答应了这件事。当然,他提出的条件基本都满足了,麻烦再闹下去也无济于事。
1950年4月,北京市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出申请,批准在北京建立革命公墓。
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党重要领导人任弼时因积劳成疾去世。根据中央决定,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任弼时也成为第一位安葬在八宝山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任弼时墓又称“八宝山第一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在随后的几年里经历了多次扩建。如今,它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