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陵画廊

发布时间:2024-12-18

唐朝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珏,共有21位皇帝。除昭宗李晔葬于河南偃师、哀帝李珏葬于山东菏泽外,其余十九位皇帝死后均葬于关中。因女皇武则天、高宗、李治合葬,共18座陵墓,俗称“关中十八陵”。唐代皇陵不仅以其规模宏大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众多的石刻而闻名。这些石雕高大雄伟,气势磅礴,造型栩栩如生。有人称唐十八陵为绵延三百里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这个比喻很贴切。唐墓石刻在古代帝王陵墓石刻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反映了唐代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特色。本文拟以唐陵石雕之一——鸵鸟石雕为切入点,探讨唐代陵墓石雕文化。

1、唐代石刻鸵鸟的起源

关中唐墓石刻中有数十种鸟类图像。现在学术界对这些鸟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它是“朱雀”,有人说它是“鸾鸟”。有学者认为这些鸟是吉祥鸟,应称为“章鸟”[1]。

缠陵石鸟俗称赤鸾、鸾鸟,也就是史书所说的“赤鸾、鸾鸟”。 《太平玉兰》记载鸾鸟的形状:“高五尺,鸡头燕颌,蛇颈鱼尾,五色多绿。”人们推测,鸵鸟浮雕描绘的正是这一形象,即朱雀的化身。 。这样的说法未免太牵强了。史书中的这些记载只能说明当时确实有可供仿制的六鸾鸟,与前代夸张神化的六鸾鸟、朱雀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文献记载,朱雀是古代“四灵”之一。所谓“四灵”,是指古代所崇拜的四种动物,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据《礼记·礼运》记载:“何谓四灵?林、凤、龟、龙,谓之四灵。”汉代以后,四灵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代表西方之神的林被白虎所取代。代表南方之神的凤凰被改名为朱雀(或朱鸟);龙仍代表东方,但多了色彩,称为苍龙(或青龙)。北方之神名叫玄武,玄武的形象是由龟和蛇缠绕而成。形状组成。这四种代表方向的动物其实根本不是真正的动物。它们是人们想象中的神话生物,现实中并不存在。

南方之神改名为朱雀。因南方属火,火呈红色,故称朱雀。古代南方楚国所崇拜的凤凰就是南方的赤鸟。楚人自称是火神祝融的后裔,祝融就是朱雀的化身。 《白虎同义·五行篇》云:“南神祝融,有鸟精,离为鸾”。此鸟为红色鸟,鸾是凤凰的别称。因此,古代文献记载的凤凰大多诞生在南方。 《艺文类聚》引用老子的话:“吾闻南方有鸟,其名曰凤凰”。由此可见,朱雀是南方的神鸟。它是看不见的,无法得知其具体形象。雕像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鸵鸟雕刻的,这使人们不免将鸵鸟视为红鸟和鸾鸟的“现实版”。当然,这种理解是很勉强的。

笔者认为,唐岭石鸟应该是鸵鸟。鸵鸟是现实中存在的稀有鸟类。地质时代,鸵鸟分布于我国北部黄土高原地区。但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鸵鸟在我国消失了,只存在于非洲等地。因此,我国早期历史文献中并没有鸵鸟的记载。汉武帝出使西域后,西域一些国家将鸵鸟送到中国作为贡品,中国人对它们有了初步的了解。到了唐代,中国与西域、北非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对鸵鸟有了更多的了解。

陵墓石刻文化介绍_陵墓石刻_南朝陵墓石刻

《新唐书·吐火罗传》记载:“(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吐火罗国)献一大鸟,高七尺,色黑,足如骆驼,长翅而行,日出三百里,能食铁,俗称鸵鸟,时其眼神,故遣至昭陵。” [2]《旧唐书·波斯传》记载:鸵鸟“形似盘陀,飞不高,食草食肉,又食狗夺羊,土人甚为困扰”[3]。确实,永徽元年,唐高宗视西域吐火罗国赠送的鸵鸟为神鸟,献于其父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前,并“将图像刻在陵墓内”[4]。一方面表明了高宗皇帝的仁慈和孝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鸵鸟被视为外来神鸟,只有神鸟才有资格供奉皇帝。

史书上的这些记载反映了唐朝初期,随着唐帝国日益强大,伊朗、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亚古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者,向中国派遣鸵鸟,以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唐朝。他们还把鸵鸟的形状、习性以及饲养鸵鸟的难度都描述得很清楚,为鸵鸟的雕刻提供了很多现实依据。

唐高祖李渊陵墓的石刻也给了我们启发。陵墓中有一头形似鸵鸟的石犀。两者都是外国的贡品。进陵的石犀上刻有“怀远高祖德行”四个字。这句话直接体现了皇帝大宠、臣服边疆、臣服天下的寓意。鸵鸟和犀牛都是“进口”的,这个解释也应该适用于鸵鸟。

2. 唐灵石鸵鸟雕刻概况

唐代帝王陵墓中共有九尊鸵鸟雕像,分别是乾陵、桥陵、泰陵、建陵、崇陵、竟陵、庄陵、端陵、真陵。

第一座鸵鸟雕像是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位于干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规模宏大,雄伟壮观。黔灵神道(又名司马路)顺山自然流淌。神社两侧整齐排列着各种石雕。鸵鸟位于神道(华表)入口北200米处,左右对称排列。 ,一件三维高浮雕雕塑,每件雕刻有两只鸟。一块近似正方形的石屏上,屏高约2.13米,宽1.75米,厚0.36米。石屏中央侧立着一只鸵鸟。该鸟高约1.75米,宽约1.35米,厚约0.30米。鸵鸟羽毛丰满,姿态自然。 ,昂首挺胸,向前看。鸵鸟脚下是石屏的底座。上面有一圈雕刻的图案,现在已经模糊了。但从拓片上可以看出,有几只刻有线条的小鸵鸟和藤蔓。线条流畅,动作活泼。可见,它是鸵鸟浮雕的陪衬。整尊雕像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重约9.8吨。

过了乾陵,就是桥岭,那里有鸵鸟雕像。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李旦(661—716),高宗李治第八子,唐明帝李隆陵之父。桥陵始建于开元盛世,规模比乾陵还要大。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15公里处的乔山上。陵墓范围包括整个金池山,面积825万平方米。形状略呈方形,四面有门,四个角有建筑物。陵前地面及各门门口有石刻50余处。其中鸵鸟双腿有力,站在假山上,回首倚翅,羽毛丰满。整尊造像生动自然,充满静谧祥和之感,雕刻比初唐更加细腻、精美。虽然缺乏气势,高度也较小,但对艺术表现力的要求较高,更擅长探索内心的事物,比如动物的表情。是鸵鸟石雕中的珍品。

桥岭鸵鸟高1.9米,长约2米。它的头部附着在翅膀的外侧下部。它在山里用腿行走,身上有更细的羽毛。它的构图虽然比乾陵鸵鸟还要优美,但似乎并没有什么超凡脱俗、超凡脱俗的灵气。泰岭鸵鸟腿短,身体丰满,脖子急剧弯曲,羽毛立在岩石之间。羽毛清晰呈鳞片状,头大,眼凸,尾发达,雕刻精美。崇岭鸵鸟体形较小,头颈部弯曲,折过翅膀,颈直,头小,喙尖,雕刻粗糙。金陵鸵鸟头颈大而弯曲,身体丰满,尾巴小,腿短如鸭子。广灵鸵鸟已全部被毁,只剩下瓦砾。庄陵鸵鸟的形状与金陵鸵鸟的形状相同。端岭鸵鸟回头望去,身体肥硕,尾巴残存,腿短得像鸭子。真灵的鸵鸟造型与端灵的鸵鸟造型略有相似,整个屏风饰以浮雕山石。

陵墓石刻文化介绍_陵墓石刻_南朝陵墓石刻

纵观唐陵的鸵鸟石雕,基本延续了乾陵、桥陵的鸵鸟造型。就个体而言,鸵鸟前期较大,后期较小。就雕塑艺术而言,虽各有千秋,但早期精品较多。乾陵后的鸵鸟石雕大多残缺不全,形制、品相都不及乾陵、侨陵。这也反映了乾陵、桥陵正处于唐代经济的兴起和繁荣时期。这种陵墓文化或许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进步和完善的。然而,随着唐朝统治者颓废平庸,导致经济衰退,统治者没有更多的财力用于修建陵墓。鸵鸟石雕在晚唐的皇陵中逐渐消失。

三、唐墓鸵鸟石雕体现的石雕文化

作为封建皇帝的陵墓,其规格、等级、形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唐朝统治者为何选择鸵鸟并在墓前雕刻鸵鸟雕像?这不仅是高宗的仁孝之举,当然还有其深刻的政治目的。

中国自古就有在陵墓前放置动物石雕的习俗。这些动物石雕被称为“象兽”,象征着对死者的仪式守护,也有保护墓地的意义。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陵墓外放置了一些动物造型的石雕,作为守护陵墓的“仪仗”。这些符号有石马、石牛、石羊等,这些石雕取材于现实,雕刻手法也比较简单。可以说是中国墓葬雕刻的初级阶段。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墓葬雕刻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唐代,石狮子发展成为象群习俗,成为陵墓的主要祭祀护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唐墓中经常能看到石狮的身影。

鸵鸟作为唐代活象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动物雕像具有相同的意义。他们都是为死者服务的,但也很特别。这是唐代不存在的动物。它是一种来自西方的贡品大鸟。是皇帝大恩惠天下的象征。总而言之,动物与墓主的关系是被驱者与驾驭者、仆人与主人的关系。鸵鸟象的出现,正是封建皇陵制度向前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质上是唐朝封建权威的进一步强化。墓地里的石刻,实际上是对外国使节和官员、臣民的一种精神威慑。整个陵墓艺术实际上是最高创造者皇帝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形式。值得怀疑”[5]。鸵鸟雕像的意义最终是为皇帝服务。

纵观唐陵鸵鸟雕像,均以浮雕方式表现鸵鸟形态。当然,对于鸵鸟这种长颈细腿的动物来说,用圆雕的方法来实现其立体造型是比较困难的。但面貌发生了变化,说明这种石雕艺术从产生到盛极一时,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延续了乾陵鸵鸟的造型,这也是这种浮雕艺术的根源。唐代陵墓石刻改变了历代用大型石兽铺垫神道的先例。他们大规模地建造小型石雕,注重其雕刻技法和表现手法,探索其内在的情感和机制,并代之以精致、高水平的雕刻。前朝夸张、粗犷的石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陵墓中的石刻有很多,鸵鸟浮雕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处。然而,这在当时唐代的陵墓文化中却是一个新鲜事物,开创了历史的先例。现在看来,初唐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鸵鸟作为异物,并体现在等级墓葬制度中。这在主观上是唐朝统治者炫耀“怀远德”心态的结果。客观上是唐朝积极外交政策影响西域各国与唐朝关系的体现。鸵鸟石雕见证了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艺术的开拓性发展。

笔记:

陵墓石刻文化介绍_南朝陵墓石刻_陵墓石刻

[1]王双怀:《荒墓残阳:唐代皇陵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2]《新唐书》卷22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52页。

[3]《旧唐书》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12页。

[4]《策服元规》第30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唐会要》卷38,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96页。

(作者单位:乾陵博物馆)

乾陵文化研究(二)/范迎风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