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敌人欲挖毛主席祖坟,堂兄舍命保护,建国后主席咋报答?

发布时间:2025-06-25

大家都清楚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领袖,然而却鲜有人知晓毛主席儿时接受的启蒙教育,并且更少有人知道对毛主席启蒙作用最为显著的启蒙老师毛宇居。

毛宇居是毛主席的启蒙老师,他为保护毛主席的祖坟不顾个人生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建国后毛主席又是如何报答毛宇居的呢?

关于毛主席和毛宇居之间的故事,那还要从头说起。

一、初入私塾,天资聪颖

毛主席13岁时,被父亲带到毛宇居的井湾里蔡家塘私塾上课学习。毛宇居是当时韶山地区的名人,有“韶山一支笔”的美称 。

毛宇居按照家族排行,是毛主席的同辈堂哥,看到堂弟前来学习,他自然十分高兴,立刻答应毛父一定会严格管教。此后,毛主席跟着毛宇居学习了一段时间,毛宇居既是他的堂哥,又是他的老师 。

这段时间,说长不算长,然而二人却结下了深厚情谊,多年之后毛主席对其仍念念不忘。

毛主席天赋聪慧,学习极为勤奋,很受毛宇居疼爱。然而日子一长,问题渐渐显现出来。毛主席爱看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毛宇居讲授的是《四书》《五经》,两者存在巨大冲突,于是毛主席便在上课时悄悄看这些与课堂无关的书 。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毛泽东曾有一次的小动作被毛宇居当场抓住 。毛宇居把毛主席叫起来 ,要求他背诵留下的作业 。毛主席站起来后 ,非常流利地背诵完了 。毛宇居看到这种情况 ,也不便过于为难他 ,于是把小说没收 ,说了句下次注意就离开了 。

毛主席喜欢看小说,不会因这简单警告就放弃看小说,只是变得更机智小心,不再被毛宇居抓到 。

毛主席不但不喜欢这教学的内容,而且很不喜欢教学的方式。有一回毛宇居临时有事要外出,出门之前特意叮嘱学生在屋里认真背书,没有特殊状况不准走出教室,也不许随意玩耍喧闹。

在那个时候老师的威严还是很足的,学生们基本都会听老师的话。

可是毛主席是个例外,毛宇居刚走出私塾大门,毛主席就马上走出教室,背着书包来到教室后边的山上背书,不一会儿就都背会了,他一抬头看到树上长满毛栗子,便对毛栗子产生了念头。

好不容易摘了满满一书包毛栗子,毛主席心满意足地回到教室里,把辛苦摘来的毛栗子分给同学们吃。正当大家吃得高兴时,毛宇居回来了。

他看到教室里的情况后,顿时火冒三丈。毛主席没察觉到毛宇居生气,看到毛宇居回来后,还特地捧了一大捧毛栗子请他吃。

没想到毛宇居根本没看毛栗子,就质问说:“是谁让你离开教室,还到处乱跑的?”,毛泽东听了之后回答道:“闷在屋里会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没什么用。”

毛宇居听到毛主席对他的教学方式提出质疑,毛主席还讲得有条有理,毛宇居于是更加恼怒,他决定要给毛主席一点教训 。

原本打算让他背诵课文,然而回想起之前每次要求他背诵课文时,他都能十分轻松地背出来,所以这次便决定改换一种方法来惩处他。

毛宇居正在思考用什么办法难住他,这时他的目光被屋外的一口井吸引,于是他带着同学们来到屋外,让毛主席以这口老井为题作一首诗,还说做不出来就要惩罚毛主席 。

毛主席听后同样毫不示弱,围绕着井边转动起来,着手整理自身的思路,没过多久便开口说道:天井是四方的形状,四周环绕着高高的墙壁。井水清澈能够看见卵石,小鱼被困在中间。只是饮用井里的水,永远都长不大。

毛宇居听后十分震惊,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童,竟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讽刺性这般强的诗,这实在是出人意料 。

尤其是“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两句,它们能间接向毛宇居表达,只是学习学堂上的知识,人不会长大,同时还表达了自己不甘于现状,想要做大事业的决心。

这次作诗,让毛宇居认识到毛主席绝非平庸之辈,他将来必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此后,毛宇居不再禁止毛主席阅读课堂之外的书籍,只要毛主席能够完成课堂学业就行。

并且会把自己收藏的书籍借给他,让他能够多学习、多阅读,甚至会为他讲解存在疑惑的地方,两人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二人相处得很愉快,时间在这期间飞逝,转眼间十个月就过去了,这时毛父要求毛主席回到家里帮忙干活,毛主席不敢违背父亲的命令,所以只好先辍学,在家干活。

可是毛宇居不愿意了,他清楚毛主席是个有大才能的人,不能就这样被埋没,于是他找到毛父,说毛主席将来肯定会有一番大作为,毛父听了他的话才被打动,让毛主席又获得了上学接受新思想的机会,毛主席因此对毛宇居十分感激 。

二、两次冒死,帮助其弟

毛主席重新获得上学机会后,学习愈发努力,从而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毛主席因受新思想影响,对军阀极为厌恶,于是开始不断与军阀作斗争。

1919年10月,毛主席正在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反抗运动,此时,家中传来了坏消息,毛母身体状况不佳,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人世 。

毛主席听后极度悲痛,整个人一下子呆在了原地。在被前来传信的人提醒后,他才回过神来,让人安排好手头的紧急事务,随后立刻往家里赶,期望还能够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毛主席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终于抵达家中,然而母亲已然与世长辞。最终他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毛主席内心如遭刀割,趴在母亲的灵柩旁,久久不肯离去。

毛主席脑海中不停浮现母亲昔日的音容笑貌,他想着有关母亲的点点滴滴,早已泣不成声,为纪念母亲,他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祭母文》。

毛母下葬完毕后,毛主席在家中为母亲度过了“头七”,随后便只能怀着沉痛的心境再次返回与军阀作战的“战场”。毛主席离开之后,这篇《祭母文》被毛宇居收藏起来 。

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得知消息后想来搜查这篇《祭母文》,毛宇居为防止这篇感天动地的文章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便冒着生命危险,将毛主席的这些手稿一页页全部塞进墙缝中,使其得以保存,直到建国以后,毛宇居才把《祭母文》的手稿完整地上交给国家。

毛主席在反对军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投身革命的进程中持续迈进,在同国民党的较量里,多次收获胜利。

何健担任湖南省总主席期间,曾多次派遣重兵,对活跃于湘赣一带的红军展开围剿,然而,均被毛主席领导的红军成功摆脱,而且每次围剿,何健所率部队自身损失都极为惨重。

甚至有一回,彭德怀趁着何健派兵围剿毛主席的时候,察觉到长沙城内兵力空虚,于是趁机攻打长沙,消灭了长沙的守军,成功攻占了长沙城,并且还烧毁了何健的省政府以及第四路军总指挥部,吓得何健匆忙出逃 。

后来,在蒋介石的协助下,1929年何健再度入主长沙,担任湖南省总主席一职,他刚一上任,便思索着该如何报这战败的仇 。

于是他找来了身兼兄弟与军师的吴凯南商量计策,吴凯南没有什么好计策,却还想讨何健欢心,就把毛主席一直获胜的原因归结到毛主席的祖坟上,他蛊惑何健说,毛主席领导的红军之所以打不死、剿不灭,并非是他们多么神勇,而是有上天庇佑,毛主席的祖坟是块风水宝地,能保佑后世平安,要是摧毁其祖坟,就能打败他 。

何健听了之后,也不去管事情的真假,反正这件事能让他发泄私愤,于是他立刻召集了副官熊士鼎,还召集了特务队队长龚仲荪,然后带领一支部队前往韶山毛主席的祖坟 。

熊士鼎不了解毛主席的祖坟位置,于是他先假扮成风水先生,前来打听相关消息。

有风水先生在打听毛主席祖坟的事,这件事传到了毛宇居耳朵里,毛宇居嗅到了一丝危险气息,他觉得这位风水先生极有可能是敌人派来的,敌人的目的就是找到毛主席的祖坟并捣毁它。

毛宇居想到这里,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毛家祖坟。于是,在月黑风高之时,他悄悄地带着族里的兄弟们行动,把毛家祖坟给摊平了。之后,他们还铺上了茅草,将这块地方伪装成了与周围环境差不多的荒地。

熊士鼎假扮风水先生,因毛宇居的保护,几天下来毫无收获,他恼羞成怒,撕下风水先生的装扮,露出国民党的真实身份,软的不行便想来硬的,只是不知道毛家祖坟在哪里,有力无处使 。

有人提出建议,认为能够向毛主席的堂哥毛宇居打听,他必定清楚情况。于是,特务队队长龚仲荪派人将毛宇居抓捕过来,用枪口对准他进行威胁,说道:“赶快说出毛家祖坟的位置,否则就杀了你。”

毛宇居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说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这套说辞是没法蒙混过关了,于是灵机一动,想到有一个没有墓碑的孤坟,接着便说出了那个孤坟的位置,还说那个就是 。

得知毛家祖坟的位置后,副官熊士鼎带着手下急忙赶过去,特务队队长龚仲荪也带着手下急忙赶过去,他们把那个没有墓碑的尸体挖了出来,之后带回去向何健复命,毛主席的祖坟因此躲过一劫,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毛宇居 。

这些事情,当时并没有人立刻告知毛主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才了解到,这位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毛宇居,竟然曾两次不顾生命危险来帮助自己。毛主席对此非常感激 。

三、建国之后,四次见面

毛主席一直忙于革命,很少回到家乡,也很少有时间与毛宇居联系,然而他们的感情始终存在 。

1921年,毛主席回到家兴,他拜访了老大哥毛宇居,他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放心地交给了毛宇居。1925年,毛主席再次回到家兴,他又拜访了毛宇居,他再次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放心地交给了毛宇居。

毛宇居了解到堂弟正在从事伟大的事业,他不希望家里的琐碎小事使堂弟的精力被分散,所以他非常乐意帮忙照料家里的各项事务。

革命斗争十分激烈,毛主席担心毛宇居会受到无辜牵连,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写信联系,一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局势才稍微缓和了一些,这时毛主席才再次开始给毛宇居写信问候。

建国之后,毛主席对这位大哥更是挂念。

1951年9月,毛泽东让人捎信给毛宇居,邀请他来北京相聚、叙旧,毛宇居看到信后,十分高兴,还打算准备些毛主席最爱吃的辣椒,给他带上。

随后捎信的人还说,主席邀请了他的表兄文梅清,主席还邀请了他小时候的好朋友张有成一起去,主席希望三人尽快动身 。

毛宇居找来了两个人,向他们征求意见,之后决定在9月18日出发。于是,这三个人乘坐火车从长沙启程,经过五天时间抵达了北京。

毛主席提前知晓三人要来,所以早早派人去接站,接待人员将毛宇居等人带到中南海含和堂,没过多久毛主席快步赶来,终于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亦师亦友毛宇居大哥,两人一时间激动万分。

简单寒暄结束后,两人开始聊起当年众多往事,他们对这些往事都感慨万千 。

当提及国民党时,毛宇居仍心有余悸,忍不住摇头,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况后说道,现在不用害怕了,国民党已被我们赶走,如今是我们劳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了,你们这次在北京多玩些时日,好好体验一番。

毛主席每天要处理诸多国家大事,然而他仍常抽空找毛宇居聊天,这让毛宇居极为感动,即便身处北京,也能感受到家的氛围 。

临近十月一日国庆阅兵时,毛主席特意派人给毛宇居送去观礼证,毛宇居观看完阅兵仪式后,毛主席还邀请他参加了国庆宴会。

观看阅兵仪式时,天安门广场上呼喊着“毛主席万岁”,这使毛宇居为堂弟感到极大自豪,这是毛宇居首次看到如此气势恢宏的军队,首次真切感受到解放军的巨大改变,也让他对未来发展满怀希望。

之后毛主席总会抽时间,陪着毛宇居去游览北京城留存下来的名胜古迹,去感受北京城的魅力 。

毛宇居一直生活在湖南,从未到过北方,天气渐渐变冷时,毛主席担心毛宇居难以承受北京城的天气,于是早早买好了皮大衣和皮鞋,送去给他 。

毛宇居年纪渐长,牙口变差。有一回毛主席与他一同吃饭,察觉到了这个情况。于是派人将他送往北京最好的医院接受治疗。

欢聚的日子向来是短暂的,在北京城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毛宇居等人就要返回老家韶山了。

毛主席在临走时嘱咐,回到韶山以后,要带领乡亲们建设好家乡,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来告诉他。

毛宇居等人听后,接连不断地答应下来。之后,他们与毛主席告别,登上了回家的火车,至此,第一次的进京之行宣告结束。

毛宇居回去后,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带领乡亲们建设家乡,其中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教育。1952年冬天,韶山乡政府采纳了毛宇居的提议,打算建造“韶山小学”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大家进行了商量,想要让身为家乡骄傲的毛主席为学校提名,如此一来,去找毛主席帮忙这件事,自然就又落到了毛宇居的身上。

于是毛宇居带着乡亲们的重托踏上了他的第二次进京之旅。

时隔一年 ,兄弟二人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再次相见 。简单寒暄之后 ,毛宇居详细介绍了这一年来家乡的变化 ,还顺便提及家乡要办小学 ,想要他题字的事情 。

毛主席听后,连连给予称赞,而且非常支持家乡兴办学校,他表示,家乡若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拥有人才,如此一来,兴办学校、振兴教育便成为首要任务。

但有一点建议,就是既然要办学校,那就办得彻底些,不要只局限于小学。之后还可以发展成为中学、大学。毛宇居听后也深表赞同。于是毛主席便拿起笔写下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

毛宇居看到了这四个大字,心里十分欢喜,在北京逗留了两日,随后带着这四个大字回去向乡亲们回复任务完成情况了。

毛主席提名“韶山学校”,此事引发了创办学校的热潮,经过六年筹备,湘潭县决定创办本县的第一所大学,即“湘潭学校”。

为纪念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做出了再次请毛主席题字的决定,于是县领导再次找到毛宇居,让他再次进京请毛主席帮忙题字。毛宇居当时虽已77岁高龄,然而想到能为家乡做点贡献,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58年9月,兄弟二人再度相聚,毛主席看到大哥年事已高仍为家乡操劳,内心十分感动,便欣然答应了再次题字的请求,不久后毛宇居便带着“湘潭大学”四个大字满心欢喜地返回了 。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他刚到韶山就想去毛宇居家看望大哥,然而临时有事走不开,于是叫人把大哥快接过来 。

接来之后,兄弟二人又交谈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吃饭时还把毛宇居当作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上座,毛宇居觉得这样不合适,毛主席却说道:“敬重老人和贤能之人,这是应当的!”毛主席这种尊敬师长重视道义的品质在当地广泛传播,成为了美谈。

毛主席对这位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老大哥极为尊崇,对其当年给予的帮助始终铭记于心,建国后四次见面时的表现,充分表明了毛宇居在毛主席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身上,有着懂得感恩的品质,有着尊敬师长的品质,有着平易近人的品质,等等这些重要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