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科学研究更加注重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追求其更大的生态效益,并把这种生态功能进行量化。1993年国家建设部提出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这三项二维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然而这三项指标在评价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结构绿地功能水平时,二维绿化指标很难对其进行合理的推算。就公墓来说,相同面积的草坪葬和传统墓,虽然绿化覆盖率相同,但是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差甚远。基于此类缺陷,上海运用遥感技术于1994年完成了绿化三维量和裸地调查,首次提出了“绿量”这一新的概念。
三维绿量(Tridimensional Green Bio-mass),又称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通过对植物茎叶体积的计算,三维绿量用来揭示植物绿色三维体积(或者叶面积指数)与植物生态功能水平的相关性,进而来说明植物体本身、植物群落乃至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李伟,2008)。近十年,我国学者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成都等城市对城市植被三维绿量进行了研究,其中,陈自新(2001)等通过建立城市主要绿化树种叶面积回归方程对北京城市绿地三维绿量进行的系列研究:周坚华(2001)等利用航片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的上海市总三维绿量和刘常富 (2007)等采用“立体量推算立体量”的方法对沈阳市城市森林三维绿量进行的测算,李汉英(2011)对温度与样区绿化三维量值进行了非线性回归分析。但是在公墓这一特殊场所的生态学研究上仍旧是空白。由于遥感技术对于灌层结构和植物种类辨析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对于小尺度的绿地定量而言,采取现场调查的方法虽然工作量较繁琐,却可以较好的满足对绿地定量的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