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风水观使得良田沃野沦为墓地,并导致其周围土地大片荒芜,墓地相对集中。而陈旧的墓葬形式,带着诡秘色彩,变青山为腐朽,制造了无数视觉上的垃圾。这些墓碑森然林立的白色区域,给人难以名状的恐惧,严重损害了城市景观的完整性,破坏了山水格局的连续性(赵群,2008)。我国大部分公墓主要是以水泥或石料板块制成的墓位和墓碑建碑树墓,犹如给荒山穿上了一件盔甲,在景观上形成一片白色视觉污染,在生态上阻断了土壤及其微生物与外界的联系,在建设上给今后的修复工作也带来了许多难题。新式的埋葬方式(草坪葬、树葬、花坛葬、壁葬等)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结合适宜的空间设计手法加以运用,而只是作为不同葬式的罗列出来(叶莺,2008),反而显得矫揉造作,导致公墓之间缺乏空间特征,呈现千篇一律的公墓景观。
公墓绿化问题具体表现在绿化树种单一,树种配置、规划不合理;绿化覆盖面积相对较小;草坪保护不力等问题(文传浩,1999)。受我国古典陵寝、寺观园林的影响,我国公墓植被较为单一,多以松柏植物为主,生物多样性极低,一旦发生虫害,虫害的蔓延速度会很快并难以得到控制。以开辟荒地为主的新公墓的建设人造痕迹明显,施工中又以单播草本、单植木本植物为主,缺乏乡土植被,这样构建的植物群落没有生命力,群落演替速度很慢甚至会衰退,其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也不明显。从景观上看绿化体系呈现一种结构单一的草坪或乔灌木景观,单调乏味。大多数公墓是以一墓一树的结构建设的,为了防止植物根系生长对墓位墓碑造成的破坏,公墓植物的生长受到严格的人为控制,过度的人为干扰影响了墓区植被的多样性和丰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