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人的离世总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古语有云,死者为尊,因此,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得上去送别逝者更为重要。
正因如此,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风格迥异的丧葬习俗。
民间流传着诸多未成文的丧葬传统,以下为大家梳理了七项基本礼仪,不妨一观,以免因不知礼节而无意中冒犯了他人,却浑然不觉其所以然。
规矩一:送老
当老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作为他生前最挂念的人,此刻理应守在老人身旁,与他共同度过生命最后的宝贵时刻。
尽管死亡往往令人畏惧,然而在亲人的陪伴下,那份恐惧便被温馨的关怀和深厚的亲情所取代。
作为受邀的客人,此刻我们的职责是备好红包,送上最诚挚的关怀。
这些款项,不仅是对他们物质层面的援助,更是对情感层面的抚慰,向他们传达,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会陪伴在你身边。
在慰藉已故亲人家属的过程中,务必留意措辞,应避免直接提及“死亡”,而应选用“不在了”、“离世”等委婉词汇来替代。
规矩二:倒头蛋
老人离世之后,家属需在宅门口搭建灵堂,同时备齐祭品中的三牲以及一碗清白的米饭。
在白米饭上需摆放三根筷子,同时,筷子的两侧还需放置两个已经剥去壳的熟鸡蛋。
这种习俗在民间被称作“迎子佑孙”,寓意着人们对逝去亲人能在另一个世界守护子孙后代,祈愿他们平安无事。
丧葬仪式的启动标志之一,便是将倒头蛋置于老人离世之后,这一举动亦预示着仪式的正式开启。
前来慰问即将离世老人的访客,只需瞥一眼那昏沉的容颜便明了一切,此时众人亦会齐心协力,协助处理丧葬事宜,陪伴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规矩三:入棺
老人离世之后,家属们会为老人穿上寿服,随后将老人缓缓地安置进棺木,这一过程即称为入棺。
在安葬逝者之前,人们通常会请一位精通风水的专家来挑选吉时,以避开那些被认为不祥的时刻,这样做不仅能够确保逝者投胎转世不受影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家属心灵上的慰藉。
安葬老人时,需确保其头部不触及棺木,脚部不悬空,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敬意,同时也对逝者的遗体给予了妥善的保护,以防在抬棺过程中造成伤害。
笃信迷信者坚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缓解已故之人的痛苦,并助其更加顺利地进入另一个世界。
某些地区会在逝者身边放置一些价值不菲的物品,亦或是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这些物品与逝者一同被安放于棺木之中,陪伴他们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
规矩四:摔碗
在葬礼仪式中,摔碎一只碗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传统,这一行为通常由孝子执行,用以砸碎先人曾使用过的碗,且这一动作发生在送葬仪式开始之前。
人们购买碗时倾向于选择那些由粗瓷制成的大号碗,而在某些地区,人们还会在碗内注入水或酒,随后将其摔至破碎。
摔碎碗盏象征着离别,其破碎之际,标志着逝去生命的终结,而家人们则需踏上新的生活旅程。
某些观点认为,打破碗盘的做法能够防止亡者对尘世产生留恋,不愿离去;同时,此举也能防止亡者的灵魂对家族带来不良影响。
摔碗时需谨慎掌握力度,力度过轻恐难将碗击碎,反而不吉;力度过重,又恐碎片四溅,伤及他人。
规矩五:起灵
起灵仪式涉及将棺木运送至墓地,此过程中往往会有风水专家参与,对吉时进行挑选,通常他们会参照逝者的生辰八字以及逝世的具体日期来决定。
选择吉利的日子,也可以保证逝者的灵魂顺利踏上轮回的路。
起灵仪式多由健壮的青年男性负责执行,参与人数一般为8名或16名等。
他们在孝子的带领下,大家一同去往墓地,准备将逝者入土埋葬。
起灵之际,鞭炮声此起彼伏,一方面用以告知世人,逝者即将踏上归途,另一方面,它还承载着驱邪避凶的寓意,确保逝者在前往墓地的途中,不受孤魂野鬼的侵扰。
在举行起灵仪式之后,大多数人并不会在途中停下脚步休息,然而,若有人将墓地选在了较为偏远的地方,且棺木沉重,出于对逝者尊严的尊重,他们也会选择在途中稍作歇息。
此时需留意,棺木不可直接置于地面,必须预备几根备用之木,用以将棺木支撑起。
这是因为有的地方认为棺材直接放在地上,是不吉利的做法。
规矩六:下葬
下葬就是挖掘坟墓,将棺材埋入地下,这也是最后一次见逝者了。
为逝者开掘坟墓,鉴于墓穴规模庞大,孝子单打独斗或许耗时甚长,所以通常初始阶段由孝子独自挖掘,随后众人便可共同协助。
墓穴的尺寸必须与棺木的规格相匹配,确保棺木能够完全容纳其中,同时还要确保覆盖在棺木之上的土壤要有足够的厚度,以防风力将覆盖的土壤吹散,导致棺木暴露在外。
此外,在尺寸上,还需略大于棺木,以便于放置一些随葬物品,这些物品象征着逝者在来世亦能享有丰裕的生活。
挖出的泥土务必妥善安置,整齐地堆放在一边,稍后掩埋棺木时将派上用场。
墓穴已经挖成,棺木被轻柔地安放其中,此时,孝子需环绕墓穴行走一周,一方面是为了确认墓穴的稳固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亡者进行最后的告别。
在将棺木入土之际,孝子们需手执三捧黄土,将其轻轻撒于墓碑之上,以此完成最后的送别礼。
规矩七:丧礼不留客
在参与丧葬仪式期间,丧家亦会预备若干素食或清淡的餐点以款待来宾。
然而,主人通常不会接纳客人过夜,即便你是从远方前来悼念逝者,这一规矩也不例外。
采取此举,主要是基于对家属情感的考量,旨在避免家属过度悲伤,导致他们对你的接待不够周到,同时亦忧虑这种消极情绪可能对你的情绪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家属在白天既要接待众多前来祭奠的宾客,又要处理繁琐的丧葬仪式,这时的他们无疑感到极其疲惫。
作为宾客,理应体谅主人的辛劳,主动告辞,以便主人得以充分休息,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平复悲痛的情绪。
这七大讲究构成了农村葬礼的核心,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即便这些古老的习俗在当今社会可能已变得简略,然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精髓与价值观念仍旧值得我们努力传承与发扬。
通过深入了解并遵循这些传统,我们不仅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对已故亲人的尊重与缅怀之情,而且还能防止因对礼仪不熟悉而让邻里亲朋感到尴尬或嘲笑。
各地的丧葬习俗各具特色,能否在评论区分享一下您家乡的丧葬传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