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和火葬一直存在分歧,这是传统丧葬习俗中的常见现象。土葬寄托了人们“入土为安”的深切愿望,而火葬则因其能节省土地面积而得到广泛提倡。不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种两种方式互相对立的情况即将改变。从2025年7月1日开始,全国要实施“多种样生态安葬”方式,这项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到十四亿人的最终安排,而且对乡村地带作用巨大,农民是否赞同直接决定了这项改革能否成功实施。
政策上,国家对于殡葬改革的关注程度是空前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清楚指出要“深入殡葬改革,发展公共生态安葬场所”,这一表述与以往“深入农村殡葬改革”的提法不同,删除了“农村”一词,表明改革不再仅限于乡村地区,而是覆盖全国所有区域,包含城市和乡村。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家对殡葬改良广泛性和整体性的期待,意在促进各地殡葬行为与方法的先进化、文明化。此外,新增了“推动公共型生态安葬场所的建立”,显示殡葬场所更加重视公益属性和生态价值,既保障民众的基本安葬需要,又降低民众的经济压力,契合国家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整体目标。
当前丧葬习俗正遭遇严峻考验。自然资源部相关资料表明,到2025年首季度,全国因墓园建设占用的农田和林地面积已逾185万公顷,并且每年都在新增3.7万公顷。根据民政部2024年发布的殡葬工作数据,全国整体火化比例达到57.8%,不过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城区火化比例高达92.3%,而乡村地区却只有38.6%。乡村地区土葬现象依然普遍,这不但侵占了众多土地面积,而且引发了环境承载力问题,并带来了公共卫生方面的潜在风险。另外,在旧式葬礼中,追求奢华和攀比排场的风气很常见,中国殡葬协会在2025年公布的《我国殡葬开销调查报告》表明,2024年国内乡村地区人均办理身后事的花费达到1万7千2百元,大约相当于当地村民年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八,许多农家因为操办葬礼而陷入经济困境,这种挥霍无度的不良习俗迫切需要纠正。
这项变革的关键在于从“必须火化”转变为“多种生态安葬”。新规不再仅仅按照“火化地带”和“土葬改良地带”来划分,而是倡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推广多种生态安葬形式,包括树葬、花坛安葬、草地安葬、海中安葬、深坑埋葬、壁葬、小型墓穴等。这些生态安葬形式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节省土地,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以树葬为例,民政部试点数据表明,树葬每个安葬单元占地大约0.5平方米,较传统墓地节省土地超过95%;花葬每片区域可容纳大约800位逝者安息,是传统墓地的十倍以上;草坪葬每个安葬单元占地大约0.3平方米,较传统墓地节省土地高达97%。
推动农业生产者采用创新殡葬方案,政府部门实施了多项温和的促进策略,旨在逐步转变传统观念。首先,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普及先进理念,包括举办“模范绿色殡葬家庭”表彰活动,组织生态安葬主题的文化展演,以及设计浅显易懂的指导材料。同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扶持,适度提升补助额度,减轻民众采纳环保安葬方式的经济负担。以北京为例,采用树葬的,每例补助5000元,较2023年提升2000元;采用花葬的,每例补助5000元,较2023年提升2000元;采用草坪葬的,每例补助5000元,较2023年提升2000元;采用海葬的,每例补助8000元,较2023年提升3000元。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补助标准与此相似,二、三线城市的补助标准稍低,但普遍较2023年增长30%—50%。
根据实际尝试情形,农业人口对绿色殡葬的认同感正逐步增强。二零二四年下半年,国家民政部门在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十二个县实施了多种绿色殡葬的试验项目,结果相当理想。参与试验的县份中共有六万三千名逝者选择了绿色殡葬,占全部安葬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较试验开展前提升了四十六点五个百分点。生态安葬方法里头,树葬最受欢迎,占农村居民选择的比例是32.7%。微型墓也很受欢迎,占农村居民选择的比例是25.8%。
但是,革新途中依然遭遇若干难题。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于政策执行显现出忧虑,河南省民政部门的一项调研显示,高达73.5%的村官觉得实施生态安葬“挑战颇多”,关键在于“民众思想转变迟缓”以及“相关设施未配套齐全”。而且,一些年长者受守旧思想束缚,对于生态安葬抱有疑虑。
针对这些挑战,相关政策在鼓励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比如,倡导“遗体归土”的理念,把土葬习俗和绿色下葬方式结合起来。根据民政部社会事务处考察所得信息,一旦向乡村民众清楚说明“树葬、花葬、草地下葬同样属于遗体归土”,村民对环境友好式安葬的认同比例由38.7%增长到67.5%。此外,要提升基层殡葬服务能力,各区县必须至少建成一座符合标准的殡仪馆,同时打造两处生态安葬的样板区域,以便为生态安葬提供必要的场地保障。
长远角度而言,生态安葬的多样化革新是一项整体性工程,它不仅关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自然环境的维护,还关联着文化脉络的延续和心灵层面的慰藉等根本性问题。这项改革能否取得实效,核心在于能否在坚守传统与鼓励创新之间寻得恰当的契合点。实质性的变革并非仅以新方法取代旧方法这般肤浅,而是要探索出能够兼顾当代诉求与历史情怀的突破性方案。新型安葬形式具备发展前景,主要在于它们既契合环境保护理念,又能够顺应传统观念中关于死后归土的心理期待。
农民采纳新式下葬办法,必须经历一个逐步适应的阶段。推行政策时,要周全考虑农民的现实状况和期望,加强宣传启迪,做好示范带动,促使人们经由实际感受来更新旧有看法。此外,经济上的鼓励同样至关重要,适度调高补助额度,减轻选用生态安葬的财务负担,可以有力推动政策执行到位。
身后事的处理方式涉及每个人,同时也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准,殡葬改革意义重大。采用多种生态安葬方式,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丧葬习俗的现代化发展,倡导文明、节俭、环保的社会风气。在政策的推动和公众的协作下,农业人口会慢慢适应并拥护这项变革,使生命以更环保、更文明的形式传承下去。
附录:新政策提出七种生态安葬方式及实施路径:
树葬是将骨灰安放在树木根部附近,既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又能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每个树葬的安葬空间仅需要大约0.5平方米,远远少于普通墓地的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极高,达到了95%以上。目前,全国已经有218座城市开始推行树葬的试点工作,在2024年完成了8.7万个树葬案例,相比前一年增长了36.8%。花葬则是一种将骨灰与种子或者小树苗结合种植的方式,让逝者最终能够转变成美丽的花朵。一个花葬区能够安放大约八百个逝者长眠,这个容量是普通墓地的十倍还多。到2025年3月为止,全国已经建立了327个花葬区,它们总共占地约1850亩,已经安葬了十一万五千名逝者。草坪葬是将骨灰埋在草地下,地面既不设立墓碑也不留下任何标记,从而构成自然的草原风光。每个安葬的单元大约需要0.3平方米的土地,这个面积比传统墓地节省了百分之九十七。2024年,全国实施草坪安葬的案例数量为十五万三千例,在所有生态下葬方式中数量最多。骨灰撒入大海的方式称为海葬,这是让逝者回归自然的一种选择。2024年,全国共举办了三百八十五场集体海葬仪式,选择海葬的人数达到二十八万七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点三。各地政府通常会提供两千元到五千元不等的资助,而在一些沿海城市,资助标准甚至能达到八千元。遗体掩埋:遗骨埋入地下两米以下,不设立墓碑,地面能够耕种作物。这种做法在内地乡村地区比较流行,2024年有22.5万村民采纳,占乡村安葬总量的16.8%。壁葬:遗骨存放在专用墙内格位里,既节省土地又方便悼念。比起普通墓地,能节省土地面积超过百分之九十八。到2025年3月,全国已有2167个墙葬设施建成,能够安放大约680万个骨灰盒。微型墓是传统墓地的缩小版,它的占地面积不超过0.5平方米,高度不超过30厘米。这种墓穴比传统墓地节省土地超过80%,并且在农村地区有63.7%的接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