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谥号是什么?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其谥号由来

发布时间:2025-08-18

慈禧离世后的追尊名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个名号的长度堪称大清皇后名号中的最长记录,不仅超越了开国皇后,还超过了孝德、孝贞两位中宫的谥号,甚至比满清入关后所有帝王的追尊名号都要长。

慈禧生于1835年11月29日,卒于1908年11月15日,名为孝钦显皇后,是叶赫那拉家族出身,曾为咸丰帝的嫔妃,同时也是同治帝的母亲,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更是清朝末期实际上的掌权者。

她于1852年进入皇宫,被赐予兰贵人称号,清史稿中记载为懿贵人,次年晋升为懿嫔;1856年生育了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帝),随后被提拔为懿妃,一年后又晋封为懿贵妃;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后,她和孝贞显皇后一同受到尊崇,成为圣母皇太后,并被赐予慈禧的徽号;她与慈安太后(也就是孝贞)以及恭亲王奕欣共同策划了辛酉政变,处决了顾命八大臣,成功掌控了权力,最终形成了“两宫共同管理朝政,亲王参与决策”的政治局面。清廷一度步入安稳阶段,称作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重新执掌朝政。

同治皇帝于1875年驾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接替咸丰皇帝继承皇位,定年号为光绪,两宫皇后再次开始听政管事;1881年,慈安太后离世,加上1884年慈禧太后策划“甲申政变”罢免了恭亲王,从此独自掌控朝政;1889年,慈禧将政权交还给光绪皇帝,自己则隐居到颐和园;1898年,在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变法的官员暗中计划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慈禧于是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处决了戊戌六君子,再次开始训政;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推行了清末新政,对军事、商业、教育和官制法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太后挑选三岁的溥仪作为新皇帝,当天她自称太皇太后,第二天下午五点(未时三刻)在仪鸾殿离世,最终安葬在菩陀峪定东陵。

扩展资料

慈禧太后是中国帝制时期少有的长期执掌权柄的女性,其政治手段十分高明,特别善于调整亲贵大臣之间的权力分配,借此巩固自身的至高无上地位,清朝因她而延续了数十年的国祚。

慈禧执政期间,朝廷的中央控制力以及国家利益同时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重挑战,她基于维护清帝国威望和自身地位的考虑,采取的行动虽然效果并非全然理想,但如果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公正评价,大多数措施可以认为具有合理性。

由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持续压力,以及太平天国等内部动荡,慈禧开始倚重汉族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地方层面推行洋务事业,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初步尝试。借助洋务运动带来的发展成果,清政府成功平息了国内叛乱,维持了帝国框架下的基本稳定,同时着手创建现代化陆海军力量,形成了所谓的“同治中兴”局面。

慈禧的改革策略相当精妙,百日维新改革步伐太快,根本只是一场荒唐剧,不可能取得成效。庚子年遭遇一场大难之后,慈禧太后认识到局势已不容她固守帝制旧制,所谓的“祖宗旧章”,其实允许清廷推行许多新式举措。庚子年之后推行的改革措施种类繁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政府机构经过调整,开始筹备实施宪政,取消科举考试,禁止女性进行裹脚,增设女子教育机构,推广新式学堂,以及运用庚子赔款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