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等相关研究中涉及唐人归葬者
发布时间:2023-08-28
中砂明德《唐代的墓葬和墓志》。从墓志等文献中搜集了大量有关唐代丧葬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与唐人丧葬有关的问题。陈忠凯《唐代人的生活习俗—“合葬”与“归葬”系统探讨了唐人合葬与归葬习俗的源流及发展演变。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以唐代官宦最盛的十姓十三家大士族作为研究对象,以归葬之地、两《唐书》列传中的籍贯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迁徙记载为标杆,考察了唐代大士族中央化的过程。
赵睿才《唐诗与民俗关系研究》第五章第一节第二小节《归葬故乡》从唐诗的视角,对唐人的归葬习俗进行了考察。裴恒涛《唐代的家族、地域与国家认同—唐代归葬现象考察》及《形夷而心华—墓志资料中唐人非汉人的王朝认同》第四章《传统习俗与文化认同—非汉人归葬文化现象考察》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具体考察了唐代士大夫阶层及非汉人的归葬现象;李琼《唐开元前墓志所见官僚阶层的殡葬礼俗—以<唐代墓志汇编>为核心》第二章第二小节《“死得其所”—归葬、合葬、衬葬、改葬》探讨了开元前官员选择归葬的三种清况。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雷绍锋等《汉族丧葬祭仪旧俗谭》、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万建中等著《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李斌城《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隋唐五代卷》、牛志平《唐代婚丧》及于赓哲《隋唐人的日常生活》等著作的相关章节有对唐人归葬的简单介绍。
通过对唐人归葬学术史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人归葬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尚不尽如人意。唐人归葬的习俗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推进的余地。
葛兆光先生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古代文化的研究者们的目光常常盯着那些似乎为人们熟知的孔孟、老庄、佛禅,这些思辨、理智、严肃、高雅的文化现象占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注意力,而对‘俗’的,或者是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下位层次文化’往往不屑一顾,这些土头土脑的玩艺儿在学者的眼睛里似乎上不了庄严的殿堂,这种现象,使研究者笔下的‘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象一本装订错了的书,常常对不上页码。”古代文化的研究者们对“下位层次文化”(俗文化)不屑一顾并不等于“下位层次文化”不重要,与之相反,虽然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位层次文化”(官僚一士大夫文化),但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一定就是大多数人的思想”,大多数人的思想可能为“下位层次文化”所占据。冥婚、招魂葬及归葬就属于十分重要但被忽视的“下位层次文化”。从以上梳理的有关唐人冥婚、招魂葬及归葬的研究成果看,专题研究者少,附带论及者多,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而以唐人冥婚墓志、招魂葬墓志及归葬墓志为中心来分析唐人的冥婚、招魂葬、归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唐人丧葬观的专题研究则尚无果问世。总的说来,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还很薄弱,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