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为何成英国人最痛恨首相?离世后民众放鞭炮庆祝?

发布时间:2025-09-24

2013年4月17日,在伦敦国家艺术馆广场,通过众多新闻报道,人们看到抗议者围观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场面颇具戏剧性。聚集在广场上的许多人,对她离世表现出某种复杂的情绪。一位年轻人接受BBC采访时直言不讳:她离世是好事,因为她曾摧毁了他的家庭。这类感受并非偶然出现,大街上燃放爆竹悼念她,几乎变成了很多人抒发欢欣的途径。

BBC资深传媒人詹宁斯表示,撒切尔夫人的离世并未抹去她毕生所犯的过失。他透露,半数以上的英国民众,即便在她离世之后,仍然对她去世表示幸灾乐祸。在撒切尔夫人下葬当天,矿工联合组织更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尽管撒切尔夫人早已卸任二十年,甚至已经离世,但在英国部分民众,尤其是劳工团体眼中,她的形象依旧无法被原谅。他们视撒切尔的名字为对抗、压迫、不公的象征。

撒切尔夫人的非议形象源自她的自负和强烈的支配倾向,这些特质无疑在她推行的政治变革中暴露无遗。玛格丽特·罗伯茨出身于寻常人家,原本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后来却成为了唐宁街10号的掌权者,尽管她早年经历平凡,但在声名鹊起之后,她似乎已经忘却了自己的出身背景。

她的父亲始终坚信“历经磨难方能成就卓越”的信念,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女儿的培养上。家里经济拮据,连当时已普遍安装的卫生设施都没有配备。父亲挣来的钱几乎都用于玛格丽特的学习,为了让她拥有更出色的表达能力,他特意送她去参加演讲训练,主要目的是帮助她克服带有家乡林肯郡地方特色的语言习惯。玛格丽特经由参与区域行政集会和表达技巧培训,逐步对公共事务萌生关注。即便她离开了格兰瑟姆,转赴牛津学院深造,但从那时起,她同故土的联系便慢慢淡薄。

玛格丽特后来进入了政治领域,使用了撒切尔这个姓氏,在结婚之后她开始积极地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主张个人不要依靠国家的高福利,号召大家努力奋斗。她投身政治的时候,正好是70年代的英国面临着高福利带来的问题。在她看来,那种所谓的福利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追求平等的做法,是依靠政府强制分配资源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的社会构造慢慢被工会所左右,各领域的工会组织使普通民众享有了诸多社会保障。但是,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施行,实际上把巨大的经济压力施加给了工商业者,工商业者又把这部分开支施加给了购买者,致使英国商品售价持续攀升,丧失了市场优势。而顾客更愿意选购价格更低的国外产品,这一系列情况导致英国经济陷入停顿。

统计资料表明,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英国的社会保障开销已令财政部门陷入困境,财政收支出现赤字,不得不依靠借贷维持运转,公共债务总额已达到一千亿英镑的规模。撒切尔夫人,这位成长于严格教育环境的代表人物,对于处理此类难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尽管她出身于普通家庭,却无法接受依靠公共资助来维持无所事事者的生活方式的观点。1984年,撒切尔表明了她的态度,她在公开讲话里指出,需要扭转民众对福利的依赖,希望人们从“给予”转变为“自主”。

但是,撒切尔刚上任那会儿,英国大众,特别是普通民众,可能首先注意到的是她的性别,而没太在意她的改革主张。不少人盯着她那天穿的衣服和头型看,却不去琢磨她的政治态度。而且,当时很多人下意识觉得,女性在家中更该多体恤和照料家人。因而,尽管撒切尔备受瞩目,她执政期间推行的变革却令许多民众深感失望,尤其是那些收入偏低的阶层。

撒切尔始终将所有变革举措视作国家长远福祉的基石。身为政府首脑,她须承担起全局性职责。八十年代,英国社会矛盾激烈,罢工风起云涌,经济陷入困境。撒切尔推行改革的目标清晰,主张压缩行政权力,降低社会保障费用,使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驱动力。她施政的初始步骤,便是限制工会的活动空间。工会长期以来维护着一般工人的权益,但是,当局借助立法手段削弱了工会的力量,进而让雇主获得了更宽裕的自主权。

当时,撒切尔着手促使英国市场经济发生转变,这一行动与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探讨的两种经济方针的分歧联系紧密。一种方针是凯恩斯主义,它提倡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来增加国内需要,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种方针是货币主义,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代表,它主张政府应当降低管制,让市场自行调节。撒切尔明显采纳了货币主义方针,她觉得凯恩斯主义已经无法应对英国的深层困境。自1979年起,撒切尔着手控制货币流通,将货币发行限额压缩到11%以下,并且削减政府支出,大幅度调高银行利率。她凭借这些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转型。

但是,推行市场化转型也引发了就业率下滑的负面效应。早期的官方记录揭示,失岗人口急剧增加,总数超过三百万。脱离了公共保障体系的支撑,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环境变得更为艰难,社会层面的违法案件数量也随之增多。在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主导下,英国的社会构造出现显著动荡,财富分配的鸿沟不断加深,不同社会群体的隔阂也愈发明显。遭遇变革波及的群体,特别是社会底层人士,逐渐对她产生不满情绪,更有观点认为撒切尔并非英国的首脑,而是特定阶层利益的代表者。

撒切尔夫人的“铁娘子”外号源自苏联报纸《红星报》,这个略带嘲讽的称谓,却与她刚毅不拔的作风相得益彰。她认定英国社会弊病丛生,亟需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面对众多抗议者的强烈抵制,她始终立场坚定。1983年她成功续任后,着手推行一系列深度改革,基本完成了对英国国有产业的私有化进程。撒切尔借助贱卖国有股份,顺利让这些企业变成赚钱机器。航空、能源、钢铁、航运等众多行业的国有企业,纷纷落入私人领域。电信公司的私有化过程,更是创下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募记录。

私有化过程产生了经济利益,不过也引发了部分区域的衰退现象。撒切尔的变革使众多民众获得好处,不过另一面,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滑。虽然她在一些方面压缩了福利开支,不过对于全民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这类关键制度,她并未推行根本性的调整。到1990年撒切尔离开政坛之际,凯恩斯主义学说经过长期演进,逐步重新成为英国的指导思想。

对撒切尔执政时期的看法至今存在分歧。她的拥护者认为她是一位杰出的变革推动者;而她的批评者则指责她加剧了底层民众的困境,称其为“铁娘子”。不管世人如何评价她,撒切尔无疑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她的改革措施和思想观念持续对英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