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除了十三陵,北京大山深处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陵墓!金代17位皇帝都埋葬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4-04-12

北京除十三陵外,还有位于房山区大房山的金陵。 金陵与十三陵一样,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埋葬着金代17位皇帝,明陵埋葬着13位明朝皇帝。 从年代上来说,金陵比十三陵还要早200多年,但十三陵远近闻名,金陵却鲜为人知。

金陵遗址汉白玉牌楼

布局如大雁展翅

当我在北京西南大山深处发现金陵遗址时,宽阔的山台上只有一位老妇人值班。 平台西侧的山坡已修成阶梯路。 由于台阶较低,只能小步爬上楼梯。 台阶尽头,有一座汉白玉牌坊。 老太太告诉我,来金陵遗址的人都会在那里拍照。 言外之意,这座牌坊就是这里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了。

平台北面矗立着一块粉笔色大石,上面刻着“九龙山”三个红色大字。 九龙山是大方山的支脉,因这里的九座山脊酷似九条奔腾的巨龙而得名。 九龙山又名云峰山。 山脚下有一个古老的村庄——车场村。 不远处就是燕山石化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修建的瑞陵和金太宗武清买下的恭陵就位于这座山上。

平台东侧的山根下,有数块凹凸不平的房屋形状的展板。 上面的文字是《金陵简介》。 主要内容是:金陵遗址位于房山区西南部大房山麓。 是金代皇帝、妃嫔及宗室成员的住所。 陵区建于海陵王、世宗王、章宗、威少王、玄宗5年60年,形成了面积156里、有17座皇陵和唯一陵墓的大型皇家陵墓区。一个妾的。 昆皇后陵内,还有埋葬完颜氏的“朱王昭宇”。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设万宁县,奉山陵。 明昌二年(1191年)改称奉贤县,即今房山区。

金朝建国前,有以下10位部落首领被尊为皇帝,葬于大房山陵:始祖葬于广陵,德帝葬于西陵,安帝葬于建陵,显祖葬于惠陵。 ,昭祖葬于安陵,敬祖葬于定陵,世祖葬于永陵,肃宗葬于泰陵,穆宗葬于咸陵,康宗葬于桥陵。 大房山金代皇陵中,九龙山太祖陵区有五座皇陵:太祖睿陵、太宗恭陵、睿宗竟陵、世宗兴陵、章宗道陵。

看守这里的老妇人告诉我,通往这些陵墓的路就在那些展板后面。 陵墓已不复存在,山上除了青草和枯树之外,什么也没有。 山上的情况正如老妇人所说的那样,树木枯死,草木腐烂,一片废墟,一片初冬的荒凉景象。 山路上有一座木桥,桥上布满了铁丝网。 绕木桥走了一圈,看到一段台阶上安装了玻璃罩,这是保护历史文物的设施。 旁边还竖起了一个文物安全负责人的公告牌。 下山的时候,在木桥不远处发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的石碑。 虽然石碑上的字迹不再清晰醒目,但我还是很欣慰。

据史料记载,金陵原来的主陵区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布局于两侧。 由石桥、神道、石阶、台址(鹊台、如台)、东西殿堂、陵墙、陵墓等组成。 神道上的白色大理石台阶上刻有卷草图案,图案镶嵌工整。 两侧栏杆上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 瑞陵、公陵两侧,依山埋葬着完颜家族的子孙。 布局犹如大雁展翅,形成大写的“金”。

帝王陵墓布局_帝王陵墓建筑群_帝王陵墓建筑

但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北京最早的皇陵只能靠想象来完成。

金陵遗址附近的门楼

玻璃罩保护的金陵遗址

海陵王迁都于陵

金初的都城是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这个传奇王朝就是从那里开始强大起来的。 如今,曾经繁华的上京城已经不复存在。 公元1153年,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决定迁都燕京(今北京),放火将上京城池和宫殿夷为平地。

完颜亮杀了堂兄金熙宗,称帝。 他雄心勃勃,试图统一世界。 在他看来,金朝的疆域不断扩大,统治体内的官员也越来越多。 然而,地处角落的上京,水陆交通不便,物资供应困难,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他不顾女真贵族的强烈反对,执意将都城从上京迁往燕京。 在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完颜亮当机立断,将始祖十位皇帝的陵墓迁至燕京附近的大方山。 与此同时,上京的会宁府被纵火,从而切断了皇室贵族的退路。 此后,燕京更名为中都,金朝的统治中心也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转移到汉族聚居地区。 由此,北京也成为了金朝的首都。

完颜亮迁都陵后,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政命令的统一。 公元1156年,他下令废除三省制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只留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同时,废除南北按风俗不同的选拔任用制度,以辞赋选官,完善了官员选拔任用机制。 在地方行政方面,他确定了新的行政区划,废除了为安抚中原人民而设立的邢台尚书行省。 废除邢台,让完颜亮将河北、河南等生产力最丰富的中原地区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结束了权力分散,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在此基础上,完颜亮开始考虑灭亡南宋,统一天下。 于是,他第二次迁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因为这里距离南宋更近。 当时,金朝国力已尽,民不聊生。 但完颜亮一意孤行,全线出兵南宋。 他的侵略性军国主义,导致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民众不满情绪高涨,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当完颜亮率军攻打南宋时,瓜州前线爆发了兵变。 他被乱箭射穿,惨死在部下手中。

回去再说迁陵的事吧。 完颜亮之所以将祖坟迁至燕京(今北京),就是为了让女真贵族一心跟随他迁都。 与后来在天寿山修建民陵相比,在大房山修建金陵显得过于仓促。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朝开始在大房山修建陵墓,完颜亮亲临现场督建。 所谓修陵,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洞,然后用石头围起来。 陵区最高点为瑞陵,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 即使是这座规格最高的皇陵,也没有地宫等设施。 只是在原庙的地基上挖了一个坑,把棺材放进坑里,在上面盖一个宝顶。 陵墓虽简陋,但排水系统设计巧妙。 陵区后方有两条石制环形地下水道,下雨时形成两条小河,从而避免了山洪淹没陵墓。

尽管如此,金陵还是没能活下来。 首先,短命的金朝灭亡后,陵墓无人看管,地上部分逐渐破败、损坏。 其次,明朝天启时期,后金王朝崛起。 明熹宗受术士蛊惑,认为后金王朝的崛起与金陵“气脉”有关,于是下令拆除金陵地上建筑。 虽然清初修复了部分墓葬,并设置了守墓人。 但后来,金陵再次遭到破坏,守墓人下落不明,偌大的陵区只剩下断壁残垣。

九龙山地标石

兴衰匆匆,不见踪迹

距金陵遗址1.5公里,有一条支路通山。 路口矗立着一座别出心裁的木质门楼,顶部覆盖着茅草。 茅草下有墨面金字——女真族。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是从白山黑水的渔猎部落中迅速崛起的。 先灭辽,后灭北宋,有统一天下之势。 然而,这个勇猛尚武的王朝却缺乏后劲。 它只存在了119年,就从历史的天空中消失了。

海陵王迁都、迁陵、毁都、灭南宋,极大消耗了金朝的国力,导致生灵涂炭,到处哀悼。 海陵王完颜亮意外去世后,金世宗完颜雍即位。 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他再次将都城从汴京迁回中都,并以中都为统治中心,统领天下,继承和完善了海陵王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在任用新人的同时,他不顾前嫌保留了海陵王时期与他敌对的大臣。 他还对非皇室女真官员和契丹、汉族官员一视同仁,并以任人唯贤的方式提拔他们。 这种大度、任人唯贤的作风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中央政权平稳过渡,统治阶级出现了罕见的和谐局面。

与海陵王的军国主义不同,金世宗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他主动与南宋议和,达成《隆兴和约》。 从此金宋确定了西起大山关,东至淮河的边界,稳定了金宋的版图。 此后40年,双方没有发生重大战争。 金朝国泰民安,国库充裕,人民安居乐业。 金世宗年号大定,这段时期历史上称为大定仁政。

公元1190年,金章宗完颜靖继位,改国号元明昌。 金章宗在位期间,吸收了大量中原地区的管理理念,规范了礼乐,修改了刑法,建立了官制。 经济发达,社会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财富的丰富,使女真人逐渐丧失了勇敢、勤劳、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在朝野上变得奢侈浮华,不思进取。 官员腐败和政府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加剧了社会矛盾。 此时,北方的蒙古骑兵迅速强大起来。 他们就像金太祖完颜阿古所打的军队一样,势不可挡。 公元1234年,金朝最后的堡垒蔡州被蒙古与南宋联军围困了三个月。 城毁国灭后,金朝末代皇帝金哀宗自缢身亡。

在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中,金朝的迅速辉煌和迅速灭亡让后人感慨万千。 就像大房山的金陵一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本文照片均由岳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