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鲜、权威的松江新闻
■文丨陈焱
6月7日,原松江一中校长、现任荣一中校长谭海兰一如既往地忙碌。 北京传来的一条消息瞬间让她陷入悲痛:朱凯旋老师走了! “朱老师一生都在想念学校。”谭海兰说。
朱凯旋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每年春节,他都会给松江一中领导班子成员打电话,向老师们问好,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 病床上,他依然想念一中。
今天上午,朱凯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日前,家住金山的朱凯旋的侄子来到一中挖了一把土,按照他的指示运往北京。 朱凯旋将永远枕着枕头长眠在一中的土地上。
▼松江一中朱凯旋(中)
与校友最后一次握手
今年4月,谭海兰等人最后一次去北京出差看望朱凯旋。
据谭海兰等人回忆,朱凯旋当时身体状况非常差。 他卧床不起、失语、神志不清。 但当家人告诉他“松江一中的校友来了”时,他缓缓用力举起右手,与谭海兰等人一一握手。
朱凯旋1932年出生于金山,父母早逝,由姨妈抚养长大。 1947年转入松江第一中学读初二。
朱凯旋自幼勤奋好学,酷爱体育运动。 他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 他出身贫困,生活中善良的同学经常帮助他。
在一中,朱凯旋不仅与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在艰难的岁月里收获了无限的温暖。 或许正是基于此,他求学期间虽然辗转了很多所学校,但一中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78岁最后一次回到母校
自1989年一中举办校庆一周年以来,无论多忙,朱凯旋每次都会回到母校,不仅是为了与老同学团聚,也是为了了解母校的发展变化第一中学.
61岁的谭海兰是当时负责校庆招待会的老师之一。 她回忆说:“朱老师很低调,每次回到母校,他都反复叮嘱学校不要做任何宣传。”
牛松云老师说:“我们都叫他朱老师,虽然他当时已经是共和国的部长级人物了,但是他确实没有什么官架子。他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围着他说话,朋友们经常开怀大笑。”
2010年4月,世博会前夕,朱凯旋来到上海参观世博园区。 参观结束后,他绕道来到一中。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访问母校。
当时他已经78岁了,走路都有些颤抖。 但一进学校,他就看到修缮一新的校园,百花争艳,焕然一新。 他高兴地与一中的老师们谈论学校的变化,并坚持多在校园里散步。
▼朱凯旋送给母校的部分礼物
图片丨陈焱
关心母校、关心同学
时间回到2004年,10月16日是一中建校100周年。 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朱凯旋在国庆期间提前回到一中,为母校带来祝福,并召开座谈会。
当年年底,市教委拨款1000万元用于松江一中改造工程。 学校新建体育馆一座、教学楼两栋。 原有的老建筑得到了修复,增添了大量的教学设备,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在此期间,朱凯旋也十分关心工程进展,亲自审阅学校改造图纸。
2009年校庆,朱凯旋再次回到一中。 当得知一中正在创建实验示范高中时,他非常高兴,多次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在创建实验示范高中方面取得新成果,带领一中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新的水平。
2012年,《文汇报》成功创办后,对松江一中发表了六页的报道。 一中老师把报纸送到北京。 后来,朱凯旋的秘书告诉老师们,当时身体不好的他一口气读了六页报纸,没有漏掉一个字。
那一年,学校的几位老师代表来北京看望他。 虽然当时他已经关门谢客,但知道他是一中校友,秘书还是给了他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参观。 老师们向他讲述了各种建校故事。 朱凯旋非常乐意倾听并提出问题。 最后,朱凯旋付钱请大家吃饭。 饭桌上,他向大家敬酒,感谢大家为一中所做的工作。
虽然朱凯旋只在松江一中待了一年,但他却一生怀念。 除了关心学校的发展,他也没有忘记生活在松江的老同学。
现年80多岁的王令是他一直怀念的同学之一。 在他读书的时候,王令出身较好,经常帮助他。
事情是不可预测的。 后来,王令成了孤儿,独自生活在松江。 朱凯旋请求学校的老师帮忙照顾她。 十几年来,学校老师一直在照顾王令,给王令晚年增添了不少温暖。
也是老师、朋友、亲人
这些年来,朱凯旋与一中老师们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友的范畴。 春节前,朱凯旋会打电话给大家,关心老师们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新年计划。 作为教育专家,朱凯旋经常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据谭海兰回忆,他们曾去过朱凯旋家3次。 朱凯旋的公寓极其简陋,这些年没有太大变化。
2004年,老师们第一次来学校参观。 “朱老师的家在五楼,当时还没有电梯,进门后的场景让我们大吃一惊,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门口的衣柜用的是旧布帘当门。旧水龙头上缠了一些铁丝,为了防止漏水,当时大臣家里装修得还不如普通老百姓的家。”牛松云告诉记者。 老师们被朱凯旋的朴素生活深深感动。
朱凯旋多次“警告”大家不要带任何东西进京。 老师们心疼不已,买了几百元的礼物。 没想到朱凯旋请他们到家里吃饭,临走时还把礼物强行塞到了老师们手里。 最终没有争论,朱凯旋答应以后可以少带松江年糕。
他从不向母校索取什么,却给母校奉献了许多珍贵的东西。 1997年7月1日,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凯旋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随后,他向母校赠送了出席1997年回归庆典嘉宾的出席证书、纪念“香港回归”的雕塑工艺品和彩绸《文汇报纪念特刊》。 他说:“母校收藏的这三件纪念品比我自己的收藏更有价值。” 更有意义了。”此外,他还将一些前苏联和印度政府驻华代表赠送给他的纪念品捐赠给母校。
注:封面图来自网络
■编曲丨徐平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顺便也请大家点赞和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