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连接博物馆:新方式、新公众”,这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是博物馆更好履行职能、服务公众的方式和方法。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在管理体制、藏品研究、交流合作、公众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 在探索的路上遇到了哪些障碍和挑战,获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 地方博物馆如何依靠有限的资源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让我们听听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故事。
- 编辑
5月15日,云南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里挤满了人。 参观者有的沉思,有的愤怒悲伤,还有的因博物馆即将闭馆而不愿离开。 杨苏红主任告诉记者:“平均每天有七八千人次的游客,节假日每天超过一万人次,游客来自世界各地。自2013年开业以来,已接待超过6人次。”百万人”。
滇西抗战纪念馆地处西南边陲,行政上隶属于市文化广电体育局,但其影响力已波及国内外。 从藏品展示到研究交流,从当地人的青睐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滇西抗战纪念馆的价值链不断延伸。
依托国有机构与民间收藏合作,扩大藏品资源
进入纪念馆主厅,由1003顶钢盔组成的头盔阵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代表的是1942年赴缅甸抗日的10.3万远征军。其中,仅展出一顶德国M35式钢盔。 虽然已经生锈,但炮弹弹片留下的几个洞依然清晰可见。 它来自著名的铜鼓战役战场。 1942年3月,师长戴安澜率第200师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铜鼓,与日军激战12昼夜。 我军伤亡2000余人。 这些头盔需要在战后上交,这意味着佩戴它们的1003名士兵已经壮烈牺牲。 盔阵如此诡异,就好像听到了杀敌的声音。
这些头盔的现任主人是腾冲市农业银行私人收藏家段盛奎。 段盛奎热衷于收藏二战文物,经常深入缅甸大山。 他目前收藏了 3,000 多顶头盔。 五年前,国家投资1.5亿元建成了滇西抗战纪念馆,他收藏的文物被借给纪念馆。
最初,段盛奎与一家开发公司合作,在和顺古镇开设了纪念馆,展示藏品。 有一次,一对来自偏远小镇的父子兴奋地来看望,却买不起160元的门票。 父亲拿出仅有的50块钱食物说:“我不看了,让孩子们进去吧。”虽然段胜奎给父子俩免去了门票,但这件事让他更加渴望把这些文物展示给大家看。每个人都免费。
纪念馆毗邻是国家级文物和纪念墓地。 腾冲是抗战时期第一个收复的城市。 经过激烈的巷战,旧城被毁。 胜利之后,腾冲人民并没有费心去恢复家园。 他们先收集抗日将士的尸骨,捐地捐钱修建国家纪念公墓。 杨苏红介绍,国家公墓的展示空间有限,纪念馆的建设正好弥补了不足,相得益彰。
纪念馆通过国有机构与私人收藏合作,采用“文物具体矩阵排列”、“同类文物结构重塑”、“文物实体融入场景”等策展手法。发展常设展览,其中22个已获得版权专利。 杨苏红表示,挖掘滇西抗战的独特价值和国际意义,赋予了纪念馆强大的生命力。
成立协会开展学术研究、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滇西抗战纪念馆发布的纪念品中,有一本厚厚的《铁血远征中的腾冲民族》,副标题是“高举胜利纪念碑的功勋团体”。 本书是腾冲滇西抗战文化研究会的成果。 纪念馆成立协会开展学术研究,推荐3名参加抗战的公务员参加天安门阅兵。
纪念馆通过对日军“百军”专题研究,收藏了日军在滇西进行细菌战的重要文物,揭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纪念馆对缅公路、华侨机械、飞虎队等方面的研究不断积累和深化,不断丰富和充实历史。 滇西抗战纪念馆还加入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参加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地的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二战学术讨论,“发出中国西部的声音”。云南抗日战争”
杨苏红说,纪念馆虽然地处边境,但没有边缘感。 在博物馆联盟的帮助下,走出去,在国际二战研究中发出中国声音。 她笑称,我局是二级事业单位,与很多厅级博物馆有着“密切的联系”。 纪念馆开馆以来,与广州黄埔军校、沉阳“九十八”历史博物馆等国家级抗战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多次展览。 同时,我们外出巡展,策划了“中国远征军“CBI”(中缅印战区)作战记录展,受到全国多地参观者的好评。
纪念馆二楼设有捐赠文物专题展区,陈列陈灿培、李碧清夫妇等热心人士以及阙汉谦将军后人捐赠的文物。 每件礼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设立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引发参观者情感共鸣
还有远征军后裔来到腾冲参观纪念馆。
纪念馆一侧有长128米、高4米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向世界各地远征军和盟军后人开放。 腾冲用了七年时间,收集了10.7万多名中国远征军人的名字,随后几年又新增了1万多个名字。 今年清明节前夕,纪念馆接待了王慧丽女士的家人。 王女士的祖父、父亲和叔叔一家两代人都加入了中国远征军,他们的名字现在都刻在了名录墙上。
纪念馆工作人员杨淑娟说,纪念馆有电子名录。 远征军的后人可以先查看电子名录,然后工作人员会引导他们到名录墙上对应的位置。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远道而来的远征军后裔,无力的跪在祖先名字下的青石板上,泪流满面。” 杨淑娟红着眼睛介绍,一对来自广东的老夫妇,每年都会来名单墙祭奠亲人,“为了节省路费,老人家一路乘坐长途汽车来到腾冲。”
杨苏红说,腾冲人民对抗日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深入骨髓。 每年清明节期间,纪念馆都会举办迎春活动。 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生都被组织参加,不少市民也自发前来。 纪念馆将指派专人处理市民送来的花圈、纸钱、水果等贡品。 “来纪念馆的游客很多,部分原因是餐馆、客栈老板、清洁工、出租车司机都会向游客推荐这个地方。腾冲人为此感到自豪。” 杨苏红说道。
每年夏季旅游旺季,纪念馆还会培训当地学生担任“小讲解员”。 “你看,他们正在给打坏人的英雄们送食物,小弟弟也和妈妈一起搬运食物,只有有食物吃,战士们才能打败坏人。”稚嫩的孩子声音解释道,今年暑假将在纪念馆再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