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件新出土文物齐聚国家博物馆,观赏新时代考古成果

发布时间:2024-04-19

墓地立石柱子_墓地石头_石鼓山墓地

陕西西安少陵源出土十六国时期骑马吹号俑。杜建坡摄

墓地石头_石鼓山墓地_墓地立石柱子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年雪尾一号墓出土的唐代金杯。杜建坡摄

墓地石头_石鼓山墓地_墓地立石柱子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盒子。本报记者 黄景伟 摄

墓地石头_墓地立石柱子_石鼓山墓地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马车(复原品) 本报记者 黄景伟 摄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型工具手斧长什么样? 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首饰在哪里出土? 商代工匠是如何冶炼铜的?

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鉴古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聚焦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聚了近400件考古成果。 43家文博考古机构最新考古出土文物。 可谓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考古文化爱好者的盛宴。 展览分为“走向文明”、“万国和睦”、“天下大同”、“同分异域”四个部分,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充分展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文明的起源 星空

中国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早在100万多年前,就有远古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进入新时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使中国大陆早期人类发展演化的图景更加清晰,为验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历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 。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的手斧和动物化石。 学堂梁子遗址是一处集古人类、古生物、石器于一体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22年在这里发现的“云仙人”3号头骨,是迄今为止在欧亚内陆发现的当代古人类头骨化石。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展览中的另一套石器出土于四川稻城毗罗遗址。 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的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整、文化类型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它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迹。 出土有阿舍利手斧、手镐、薄刃斧等。 皮罗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莫维乌斯线”,连接了从印巴次大陆、中国南北到朝鲜半岛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 对于研究古代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大约一万年前,由于农业的出现,各地出现了小型聚落村庄。 随着社会开始分化和文明起源进程的开始,中华文明逐渐呈现出多元的起源和丰富多彩的面貌。 他们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大量带有精美绿松石饰物的墓葬。 这些绿松石已有约9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绿松石装饰品,彰显了墓主人的非凡地位。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距今约9000年前的玉环、玉环、玉筒等玉器,形成了迄今为止中国已知最早的玉文化组合。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是一处沿海贝丘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出土的带足陶鼎是中国沿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炊具。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牙雕蚕、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红山文化石人头、江苏兴化蒋庄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湖北天门谭家岭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连体双玉……这些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考古学家苏丙奇的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像蜡烛,而像满天繁星”。

多元、统一、和谐、共生

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新时代以来夏商周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探索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绛县西五壁遗址是晋南地区已知最大的夏商遗址。 这里出土了丰富的文物遗物,再现了铜冶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通过展示柜内的铜矿石、铜冶炼渣、风口、残余炉壁、残余坩埚壁等,可以了解早期铜冶炼工业的面貌。 2022年西五壁遗址新发现的商代墓葬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青铜器。其中,大中型墓葬中的鼎、斝、爵组合与青铜器略有不同。夏末贵族墓葬。 不同的是,它从考古学的角度解释了《论语》所说的“殷之得失,因夏李而可知”。 展厅内展示了西五壁遗址16号墓的复原模型。 该墓是迄今为止已知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商代早期高级墓葬。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商代早期城址,体现了中原文化向南方的辐射。 这里出土的绿松石金饰制作精美,绿松石与黄色金箔相得益彰。 专家考证发现,此器原为双体浮雕龙形装饰,反映了商代先民的精神信仰。

“多么华丽的马车啊!” 展厅内,一辆青铜马车令观众惊叹不已。 这是根据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马车复原的。 周原是周人的故都和发祥地。 2014年,考古人员在周原遗址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马车坑。 里面埋藏着一辆马车,全长3米多,车轮直径1.4米,鳞片等部位镶嵌绿松石。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套完整的青铜齿车,为研究西周车辆制造提供了新的资料。

宝鸡石鼓山墓地是周人重要合作伙伴姜蓉集团首领的墓地。 出土了许多刻有铭文和族徽的青铜礼器。 石鼓山三号墓出土的龙纹铜禁忌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的西周青铜禁忌,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周朝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在各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遗迹。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盒,小巧玲珑,盒内残留有春秋时期的化妆品; 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曾侯丙方缶,造型典雅,通体饰菱形连环纹,嵌绿松石。 山东沂水济王谷一号墓出土的“华孟子”铜鼎,内有铭文,记载华孟子为二女儿制作此鼎作为陪嫁……

石鼓山墓地_墓地石头_墓地立石柱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华文明繁荣延续的基础。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反映历史上各民族交流融合故事的重要考古发现。

河南伊川旭阳墓地是鲁魂荣贵族的墓地。 其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特征,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戎人内迁夷洛”。 旭阳墓地出土的鎏金铜牌、金耳环,工艺精湛,具有典型的游牧风格。 云南长宁大甸山墓地属于哀牢国遗址。 这里出土的许多铜铁器、铁器明显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陕西西安少陵源发现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级墓葬。 他们的布局和随葬品既有中原汉族文化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族的文化特征,为研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墓中出土的骑号、鼓俑栩栩如生,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欣赏。

宽容互学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着称,并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世界,见证了人类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正祥白旗伊和淖尔墓群是北魏时期贵族家族的墓地。 随葬品很多具有异域风情,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 该墓出土的鎏金银碗,腹部有四组“阿坎图斯”树叶纹,将腹壁分为四等分。 这种叶子图案是古代西亚和中亚艺术中常见的图案。 各等份之间的叶子图案支撑着一个圆环,圆环内是一个高鼻深目的人头。 有学者认为,此银碗是萨珊波斯或其附属国的产物。 墓中还发现了一件晶莹剔透的蓝色玻璃碗,可能是北魏大月石工匠采用西方技术和配方制作的产品。

青海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都兰是青海路的贸易中转站。 都兰水水墓群是青海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的重要墓葬群。 2018年学伟一号墓是水水墓群中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墓室最复杂的高级墓葬。 2018年雪尾一号墓出土的双狮日月金章精美绝伦,两侧浮雕一只蹲着的翼狮,是西方神话中的形象。 旁边的金杯也颇有特色。 金杯上腹部有一折边。 这种形状称为折腹器。 同时也是西方流行的一种器型,体现了西方文化对青海地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沉船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广东“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发现和发掘历时30多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南海一号”生产的瓷器精致典雅,金项链华丽辉煌,体现了南宋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沉船“南海一号”中还发现了九片完整的金箔,见证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金箔是南宋时期用于流通的折叠片状金制品。 便于携带和分装,适合作为远洋贸易的货币。

江苏张家港黄寺铺遗址、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江苏太仓范村井遗址等口岸遗址出土了大量具有外销属性的瓷器,勾勒出中国瓷器的历史画卷。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唐代青釉褐彩壶,是湖南长沙窑生产的。 壶上的压花贴片上有狮子和枣椰的图案,充满了异域风情。 长沙窑瓷器很多都是来样定制烧制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阿拉伯和东非。 黄寺堡遗址是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全国众多窑场的瓷器均云集于此。 展览中还有一件出土于黄寺堡遗址的宋代双线草叶纹扁壶。 它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和西亚的风格,是文化交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