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一举灭亡殷商,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史称西周。 随着周人东征西讨、开疆扩土,周王朝的势力范围不断向四面八方延伸。 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周朝创建了封建制度,分封天下有功的贵族作为王室的诸侯。 许多英雄都被封印在当时王朝的西边疆宝鸡。
视频新闻:【馆藏之宝】《周邦昭作品》渭滨区博物馆镇馆之宝——胡芳仪
三千多年后,考古学家有幸通过科学的考古方法,完整发掘了石鼓山“郭”、“姜蓉”两位西周贵族的墓地,收获了许多商末周初的青铜器。 其中,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胡芳仪。
由宝鸡市委宣传部、华商报、二三里信息主办,宝鸡市文物局、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华商宝鸡记者站、各县区博物馆协办近日,视频节目《镇馆之宝》正式与大家见面,用镜头聚焦文物,为大家讲述了宝鸡文物的博大精深的故事。 《镇馆之宝》第二期让我们和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馆长、文物守护者王靖远一起走近3000年前的宝鸡文明。
三千多年后,考古学家有幸通过科学的考古方法,完整发掘了石鼓山“郭”、“姜蓉”两位西周贵族的墓地,收获了许多商末周初的青铜器。 其中,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胡芳仪。
胡夷器是石鼓山M3墓出土的。 器物总高63.7厘米,直径长35.4厘米,宽23.5厘米。 圆圈长24.5厘米,宽21.5厘米,重35.55公斤。 2012年6月石鼓山墓地出土。 此方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单件方仪,现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馆。
虎坊彝盖呈庑顶形,器身长方形,口阔,口沿宽,直腹,平底,高圈足外撇。 盖子中间有一个梯形卡扣。 盖顶至圈足,中线及四个角饰有宽厚的门筋,共8根。盖的四个角上还饰有高耸的折戟。 颈部两侧中央凸出一张三维兽面,圆眼、弯眉、尖耳,角和脚上有多齿冠。 捕手的正面和背面均饰有倒立的动物纹,两侧饰有三角形图案; 盖四面主体图案饰有倒立的动物纹,前后上端饰有相对的两只鸟纹,两侧上端饰有三角形图案。 方乙颈部饰有龙纹,腹部四面饰有大型兽面图案,足部周围饰有龙纹。 纹饰均以云纹、雷纹为地纹。 主体装饰采用浮雕手法,凸起装饰上还铸有云雷纹,立体效果强烈。 器和盖上有相同的铭文,各有“户”字。 此方乙器造型宏伟,纹饰大胆,铸造精美。 是一件罕见且重要的青铜器。
胡衣及两幅胡衣置于铜匾之上,位于墓室北墙中央,是最显眼的位置。 两件户卣造型、纹饰相同,大小也相同。 他们是一对卣。 从陈列来看,至少这些文物是一个群体,应该属于一个家族。 据此推测,这组文物应属于墓主人,并认为“户人”就是墓主人。 石鼓山墓葬年代推测为西周早期或商末周初。 是江戎部落胡氏的墓地。
此胡方仪与1929年戴家湾出土的两件方仪相似,此型方仪封面有高耸折戟。 目前仅见于宝鸡地区,具有鲜明的特色。
该彝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周时期规模最大的方彝。 与胡衣造型、纹饰相似的还有宝鸡戴家湾早年出土的一件方衣,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由此可见,这种造型夸张的方乙是关西中西部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器形。 商周时期,方形器物价值极高,一般只有高级贵族才拥有。 因此,此类器物大多是从高级贵族的墓葬中出土的。 另一方面,胡衣的羽毛被刻意放大,并有更多的钩子,呈现出奢华、大胆和公共的色彩。 反映了周人灭商后,获得了充足的青铜原料,并利用殷墟工匠的技艺,展现了胜利者的精神和时代风范。 此外,商代建筑多采用木骨泥墙和茅祠土阶建造。 时至今日,保存地面建筑极其困难。 然而,这件青铜方彝却可以让我们一睹3000多年前宫殿建筑的大致风格。
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现有藏品1897件,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144件,未定级文物751件(均为石鼓山墓葬出土青铜器),主要有青铜器、陶器、瓷器。 主要还有石器、铁器等。
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汝家庄遗址、石鼓山墓地、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塔邵遗址、秦川机床厂毛泽东雕像、大山关遗址、高家村遗址、石嘴头一号墓遗址)以及尚未批准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11处。
华商报记者董晓明、编辑文伟成、刘杰